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战隋 > 第八百七十 一 章 两难

?    (上一章应该是第?70章,这一章是第871章。)

  

      很明显,随着安州连战连捷,迅速壮大,随着安州在南北对峙中取得了自身优势,安州的价值越来越大,安州在失控的道路上也是风驰电挚,一骑绝尘。

  

      怎么会出现这种恶劣局面?为何在做出支持安州北征弱洛水的决策之前,没有想到这个严重问题?到底是自己大意疏忽了,还是被某些假象所欺骗?

  

      仔细想一想,无非就是自以为是,以为自己“卡”住了安州的咽喉,以为李子雄等叛逆要拿安州来换取赦免,以为安州的生存离不开中土,各种想当然,结果今天崔弘升奏报,实际控制安州的还是白发贼,而白发贼实力强劲,连三万余突厥大军都给他击败了,于是问题来了,谁能控制白发贼?当初段达借刀杀人,驱赶白发贼出塞攻打突厥人,一石二鸟,结果白发贼将计就计,收复了安州,可见此人非常狡诈,有野心,根本不可控。

  

      借刀杀人计的前提是,这把刀可控,自己可以控制这把刀,反之,就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取其祸了。

  

      现在这把刀还可控,安州还需要长城内的支援,白发贼还要利用长城内的支援发展壮大,但一旦安州取得北征大捷,击败了东胡诸种,控制了东北,可以拿东北卖个好价钱,这把刀也就失控了,借刀杀人计也就失败了,反而被对手以其人之计还治其人之身,一败涂地,所以为了防患于未然,必须尽快停止实施借刀杀人计,把可预见的危险扼杀于萌芽中。

  

      那么,如何停止实施借刀杀人计?

  

      目前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出尔反尔,断绝给安州的支援,迫使安州放弃北征,只能困守一隅,中枢彻底放弃借助东北乱局打击和削弱突厥人,延缓南北战争的意图,各种好处不要了,但如此一来,危机不但没有解决,反而严重了,安州走投无路,愤怒之下,干脆投奔大漠,帮助突厥人打中土,则形势必然急转直下,对中土极其不利。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妥协,接受安州的回归条件,满足安州的政治诉求,该要的好处还是要,但把安州乃至东北公开纳入中土版图,直接损害大漠切身利益,等于直接与突厥人撕破脸,南北大战极有可能提前爆发,而中土根本就没有做好南北大战的准备,圣主和改革派甚至还在竭尽全力发动第三次东征,几十万远征军还在辽东边陲,裴世矩西行未归,也不知道与西突厥的结盟是否完成,这种不利局面下,南北大战如果突然爆发,中土胜算甚微,偏偏现在圣主和改革派深陷政治困境,根本输不起,所以短期内中土并不具备进行南北大战的条件,如此也就不能与突厥人马上撕破脸,也就不能接受安州的回归要求。

  

      于是进也不是,退也不是,进退失据。

  

      圣主思考良久,征询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和右候卫大将军赵才三位军方重臣的意见,“安州北征弱洛水的胜算有多大?”

  

      实际上这个问题早在中枢做出支持安州北征弱洛水的决策之前,卫府众多将军已经给出了分析和推演,只不过当时因为不知道碛东南的突厥大军突然杀进安州,所以当时的结论并不乐观,考虑到安州可能有腹背受敌之危,胜算不大,或者战果有限,这才有了辽东镇戍军公开介入东北战场给予配合的决策,力争实现控制东北的预期目标。

  

      现在安州取得了鬼方大捷,击败了碛东南的突厥大军,短期内已无腹背受敌之危,可以集中力量北征弱洛水,再加上有辽东镇戍军的配合,胜算当然很大,因此宇文述、来护儿和赵才给圣主的答案是,较为乐观。

  

      圣主想了一下,又问,“如果安州北征取得了预期战果,突厥人将会做出何种反应?是否会倾尽全力击败安州,夺回东北?”

  

      宇文述、来护儿、赵才当即给圣主进行了一番分析和推演,最后得出结论,突厥人倾尽全力夺回东北的可能性不大。

  

      目前中土内忧外患,国内有叛乱,西疆危机严重,再加上续两年东征,虽然达到了重创高句丽的目的,但国力消耗较大,短期内并不具备主动发动南北大战的条件,所以从突厥人的立场来判断,中土在东北行借刀杀人计,借助中土叛军之力来打击和削弱突厥人,其真实目的应该是延缓南北战争的爆发。

  

      自圣主登基以来,已经发动了西征和东征,成功重创了大漠两翼诸虏,接下来必定要北伐,要发动南北战争,要打突厥人,只不过中土大军在高句丽战场上马失前蹄,摔得鼻青脸肿,需要时间恢复,这才有所延缓。

  

      南北双方虽然对峙,但南强北弱是事实,现在中土即将发动南北战争,突厥人被动应对,当然要全力备战,岂会看不出来东北战场是个陷阱?又岂会傻乎乎地掉进陷阱,浪费自己有限的力量?所以突厥人的对策可能是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强碛东南的军事力量,巩固大漠侧翼的防御,甚至出兵安州,正面对峙,形成军事威胁,另一方面则拉拢收买安州,甚至行离间计,竭尽所能减小东北失陷给大漠造成的危害,如此牙帐就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战争准备上,决不让东北失陷影响乃至破坏到自己的战争准备,决不让中土阴谋得逞。

  

      第一个对策是对安州做出强硬的反击姿态,从军事上向安州施加重压,第二个对策则是想方设法寻找安州破绽,力争以最小代价赢得最大利益,摧毁中土的阴谋,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结果可想而知,一旦中土与安州反目成仇,破绽就出现了,拱手送给突厥人一个破局机会,而只要安州倒向大漠,中土就被动了,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白白便宜了大漠,最后甚至会输掉南北战争。

  

      所以这样一分析,安州如果取得了北征弱洛水的胜利,实力大增,并且迅速失控,中土这边的借刀杀人计也就实施不下去了,只能向安州妥协,满足安州的回归要求,只是接纳安州的后果很严重,南北战争极有可能提前爆发,而中土并未做好战争准备,双方一旦打起来,中土可能会输。

  

      于是圣主和中枢骑虎难下,进退两难,陷入死局。

  

      虞世基当即建议,此议暂时搁置,毕竟安州北征弱洛水困难重重,即便不败,但也未必可以取得预期战果,因为东胡诸种如果闻风而逃,拒不交战,百般拖延,则安州就无法杀伤东胡有生力量,就无法实现预期目标,那么开春后,一旦大漠上的突厥大军支援而来,安州就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就必须依赖长城内的支援才能坚持下去,如此安州就被中枢牢牢控制,也就没有失控之危,借刀杀人计可以继续实施,此议也就不复存在。

  

      虞世基认为,当务之急,还是尽快把飞狐叛军驱逐出关,还是向齐王施压,断绝齐王对飞狐叛军的暗中支持,继而帮助崔弘升顺利实施后离间计,以达到兵不血刃、一劳永逸解决飞狐叛军之目的。

  

      圣主接受了虞世基的劝谏。

  

      安州乃至东北局势突生剧变,又瞬息万变,变幻莫测,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眼花缭乱、诡异莫测之感,很难通过有限的讯息做出精准的分析和推演,更无法准确捕捉到它的前进轨迹,所以中枢非常被动,目前只能做一步看一步,见招拆招,想当然或者盲目地提前布局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利益,事实上根本不可能,反而有弄巧成拙之可能。

  

      圣主随即做出决策,诏令左武卫将军崔弘升,同意他的建议,命令古北口保持与安州的谈判,设法拖延,同时允许崔弘升尽快返回上谷,用尽各种手段,务必在年底前把飞狐叛军驱逐出关。

  

      又诏令涿郡留守段达、副留守阴世师,全力配合崔弘升解决飞狐祸患。

  

      又亲自召见左骁卫将军、检校雁门郡太守董纯,把有关安州的最新局势、安州的回归要求、中枢对安州失控的担忧,等等,事无巨细,一一告知,然后征询董纯的意见。

  

      董纯心知肚明,圣主醉翁之意不在酒,所要征询的不是针对安州的对策,而是借此机会向齐王施压,虽然迫于当前南北紧张局势,以及圣主和改革派对第三次东征的政治需要,中枢只能向齐王的“自我流放”做出妥协,但这个妥协是有限度的,是以不损害不危及中土根本利益为前提的,现在因为江南贼刘元进割据称帝而放飞了中土分裂的恶魔,导致齐王自立的风险大大增加,于是飞狐叛军理所当然就成了圣主和中枢的“眼中钉”,誓必拔而除之。

  

      董纯别无选择,不论从中土利益、北疆安危还是从南北大战的角度来分析,飞狐叛军都必须出关,圣主和中枢的决策都非常正确,但此策执行难度非常大,其中最大阻碍就来自齐王,所以董纯毫不犹豫,主动请缨,愿意日夜兼程赶赴怀荒,说服齐王坚决执行圣主和中枢决策。

  

      圣主颇为赞赏,当即勉励了几句。

  

      董纯看到圣主心情不错,果断提出一个疑问,“圣上,安州回归,是否提上中枢议程?”

  

      这很关键,如果圣主和中枢重视安州的回归,甚至不惜冒着与大漠翻脸的风险,把安州纳入中土版图,则未来形势的发展对齐王有利,反之,如果圣主和中枢对安州的要求不予理睬,借刀杀人,用完后就兔死狗烹,断绝齐王借助安州扩张自身实力之路,那么齐王必然极力阻止飞狐叛军出关,如此形势就复杂了。

  

      圣主略略皱眉,目露忧色,稍作迟疑,缓缓说道,“暂无安排,但若北征大捷,安州横扫东北,一股新兴势力迅速崛起于塞外,则回归就必然提上议程,而南北大战亦将爆发。”

  

      董纯心领神会,当即表态,此去边郡,当浴血杀虏,誓死报国。

  

      =

(https://www.biquya.cc/id16174/9641989.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