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稿过程就像榨甘蔗]
你曾经说过好的剧本是"让人心动,有真诚、纯粹的情感",在重塑王佳芝、易先生和梁闰生等人的过程中,确实让这些角色的人味更加显扬,但是改编小说时,最大的挑战在于是否忠于原著,你原本拆了张爱玲的小说,然而重组后却和原著小说的结构差别不大,为什么?
王蕙玲:我的第一稿剧本完成时,其实时空跳动得比原著更厉害,我刻意要让时空前后乱跳,但是李安一句"这故事没有这么艰难,还是要让观众看得懂"就让我又回到张爱玲的原始架构里了。只是再回来时,脚已经比鞋子大了许多,也不再局限于小说现有的内容了。
我始终记得李安有个很重要的理念:电影中最重要的元素就在于人,剧本最重要的工程就于如何分析角色,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他曾经说过:"我只在乎人,我的镜头只服务演员。角色人物的感觉出不来,一切都是空的,玩再多的镜头变化都是没有意义的,唯有人物刻画得繁复多层次,角色才会活泼鲜明。"
我的初稿剧本往往会加很多批注,说明很多的环境心理细节,因为生怕别人看不懂,但是李安最终会像榨甘蔗那样,汁有了,渣就吐掉了,他要的就是最好、最精彩的东西。
剧本成形后,他会把我加上去的那些描述都拿掉,让演员或工作人员都能有更繁复的观点来看故事,寻找其他的表达方式,让大家有更多的选择,这就是好电影的魅力所在:留给大家更多的想象空间,例如终场前老易坐在床上交代易太太说话小心点,他的表情有太多的痛与不舍,可是易太太什么也没问,转身就走了。老易和王佳芝的关系,易太太到底知不知情?看完电影后,大家都会低头盘算着没有说出来的阵阵暗潮,这个时候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交流互动就完成了。
剧本提供了心理脉络,最后还是要导演用意象来传达意境,最后副手交给易先生那颗"鸽子蛋"钻戒时,易先生脱口而出:"那不是我的。"嘴巴硬归硬,形势危殆归危殆,但是晃动的钻戒,却让他仿佛想见了王佳芝。我还记得第一次看完《色·戒》máo片时,只能告诉李安,我十指冰冷。
是的,李安一直很希望有人能从表演这个层次上来看《色·戒》。不只是"戏假情真"这个层次,而且进ru到演员从投入到着迷的历程中,检视演员人生的"真与假"、"实与虚"。
李安的《色·戒》电影最忠于原著的戏是哪一场呢?
王蕙玲:封街的那场戏。我感觉李安重搭起旧上海的街景,让那辆三轮车可以来回穿梭,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因为那就是李安和张爱玲的光芒交互辉映的一刻,也是我每看必落泪的一场。
我们在改编《色·戒》的过程中,一直在冲破禁忌和框架,也从张爱玲和胡兰成的著作中挪移了不少素材(例如易先生和王佳芝在日本居酒屋幽会,提到日本歌太悲,意谓日本将亡的那一段,就出自胡兰成所著《今生今世·民国女子》一文中张爱玲的谈话),但是只有封街这场戏是李安对于原著的描述一个字也不肯轻易放过,从绿屋夫人服装店玻璃橱窗里的"蝙蝠袖烂银衣裙的木美人",到纸扎的红绿白三色小风车,再到吹哨拉绳封街,一个快踩,一个目顾,千头万绪的慌乱迷乱尽在其中,当车夫回头对王佳芝笑时,一句"回家"顿时就让人觉得好奢侈的一问,什么是家?回哪个家?回谁的家?真实的王佳芝是哪里也去不了的。
你们也很会吊观众胃口,就在那三轮车上,王佳芝摸出了药丸时,心头在盘算些什么呢?她可以一死之了,结果没有,她在等待什么呢?
王蕙玲:剧本只是提供了砖头和水管,任着导演去施工,既要呼应前面的脉络,同样也要开启接下来的机会,那时候的王佳芝也许还有点活在希望中,也不确知封街之后会如何。她还没有脱离麦太太的角色,我猜想,任务并没有完成,她也未必相信老易会杀她,种种无尽的可能,甚至以为或希望同学们都没有来,只有她傻,一个人如此奋不顾身。
[床戏中蕴含人生哲学]
编剧过程中,最辛苦的是什么工作?
王蕙玲:找出张爱玲原著中的关键词。
(https://www.biquya.cc/id14711/8137623.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