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力挽狂澜 > 第七百一十七章援灾

第七百一十七章援灾

夜色如浓墨般漆黑一片,层层的乌云将天空的月亮和星星遮挡得严严实实,黯淡无光,两个太监一人手持一个昏黄的灯笼,将洪承畴等人一路送出了紫禁城。

御书房内,文武大臣济济一堂的景象早已消失不见,留在这宽大而空阔的屋子中的,只有崇祯和王承恩两人。

崇祯疲惫地叹了口气,慢慢地将身子靠在椅背上,闭上了眼睛,他的表情纠结而疲倦,此刻,无尽的困意从四面八方不断涌来,如潮水般的一波一波地冲击这崇祯的大脑,但崇祯知道,自己现在还不能睡。

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他去处理,比如,书案上这厚厚一摞的奏折。关于在钦州府开设通商口岸的事情,崇祯起初并不在意,接了赵无忌的奏折之后,在几日之前,原本他也不过是在大朝会上,随口提了一句,打算听听群臣的意见,走一走程序。

却没想到这个让他毫不在意的小事,却如同一枚重磅炸弹般,在朝会上炸响,引起了众多大臣的极力反对,人人皆言祖宗之法不可废,又有说皇上切切不可与民争利云云,也有人出列弹劾赵无忌,认为他此举暗藏祸心,乃是有意勾结蛮夷商人,挟夷人而自重,众口纷纭,听得崇祯头疼无比,不过大部分的臣子都对此持着反对意见。

结果整整一个上午的朝会,大臣们都在言辞激烈地批评赵无忌,反对这件事,反倒把其他崇祯看来很重要的事情给忽略过去了。

崇祯虽然不知道,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的道理,但是这些朝臣们的激烈反应,却是让他对此事也突然生出了几分兴趣来。不可与民争利?这话从何说起?这又是哪来的利?

月港加上广州,一年收上来的商税不过几万两银子,便是这几万两银子,朝廷也拿不到多少,每年运到北京的,不过几千两银子而已。

因为收税也要成本的,为了收税而花费的人力物力,以及诸般杂七杂八地费用等等,最后细算下来,扣掉各种开销后,才是朝廷实际得到的银钱。

这些年来,朝廷从广州和月港,每年实际得到的银子,加起来哪一年也没能超过三千两。

三千两银子,这个数字,对于这个老大帝国来说,当真是如鸡肋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崇祯虽然缺钱,却也不会把这三千两放在眼中,所以当有些大臣劝阻崇祯不可与民争利时,崇祯觉得他们简直是满口胡言。

朕就是再穷,也不会落到和老百姓们争三千两银子的地步!当初赵无忌在奏折里,对崇祯喊出一年上缴五十万两银子的口号时,崇祯其实并不怎么相信,他将这视为是赵无忌的一种手段,一种诱惑他同意在钦州府开设通商口岸的手段。

便是有赵无忌身上理财圣手光环的额外加成,崇祯也认为,赵无忌能每年给他缴纳五万两银子,就已经是意外之喜了。

不过当如今满朝文武众口一词,都在大张旗鼓地反对此事时,惊讶之余,崇祯敏锐地感觉到,自己必须要重新审视这件事情了,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

当年崇祯新近登基之后,很快便诛杀了魏忠贤,并除尽了他的党羽,魏忠贤派往大明各地的矿税太监,也被崇祯一一召回,被东林党疯狂攻击的‘横征暴敛,中饱私囊’的矿税,作为魏忠贤留下的罪证之一,也就此取消。

那些矿税太监们,就像是谷仓里的老鼠般,劣迹斑斑,疯狂地借着给朝廷收税的机会,敛财自肥,除掉他们,当真是大快人心,满朝文武俱是众口一词,称颂皇上贤明仁厚,让年纪轻轻的崇祯当时颇是得意了一阵。

然而过了三五年崇祯就开始后悔了,朝廷赚得没有花的多,财政缺口越来越大,以至于他也不得不再次打起了矿税的主意,于是便遮遮掩掩地在某一次朝会上,很隐晦地提出了打算重开矿税的想法。

结果就跟这几日一样,大量的朝臣跳了出来,火力全开,从种种角度,引经据典,或明或暗地攻击皇上的主张,很快便使不胜其扰的皇帝取消了重开矿税的心思。

往日情形一一浮现在崇祯皇帝的眼前,崇祯不禁轻轻摇了摇头。

莫非这通商口岸当真很赚钱?

看来赵无忌喊出的五十万两,很有可能绝非虚词,看朝中群臣如此紧张的架势,想来这通商口岸,很有可能会成为又一个赵无忌为朝廷开创的吸金利器。

此事看来可行,崇祯慢慢地拿定了主意。

而今马上就要准备征伐满清,为锦州解围的出兵之事,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眼看又是一大笔银子即将花出去的崇祯,终于下定了决心。

“大伴,传朕的旨意,于钦州府开设我大明第三处通商口岸,关税与海贸一应事宜,皆由钦州伯赵无忌全权处理。”

说到这里,崇祯犹豫了一下,他想了一想,似是下了巨大的决心般,继续说道:“田仰调任南京,任副都御史,知州一职,由府谷县知县陈子龙接替,革去陈卿安远县知县一职,以原临淄知县连元接替。”

“老臣遵旨。”王承恩恭谨说道。

把陈子龙和连元这两个心腹调来钦州府,这也是赵无忌许给崇祯五十万两税银后,所要求的交换条件,相比之下,同知江奎虽然也是可信赖之人,但能力上还是陈子龙更胜一筹。

端起桌子上的青花玲珑茶盏,崇祯仰头将里面的香茗一饮而尽,微烫的茶水下肚,初始的苦涩味道过后,唇齿间便是清幽的甘甜,令人神清气爽,而崇祯的精神,似乎也因这杯茶水而为之一振。

崇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伸出左手,从那厚厚的一摞奏折中,拿取了最上面的那封奏折,放在了面前的案几上,准备开始他惯常的夜间工作。

嗯,这份奏折看落款,是新任青州知府史可法写来的。

史可法此人,崇祯有些印象,知道他原本是卢象升的下属,为人精明强干而又忠心耿耿,是个可以托付重任的官员。

卢象升死后,感念他的忠义,卢象升当初的部众属下多有升迁,史可法也被崇祯任命为青州知府,接替赵无忌,主政青州。

却不知这个时候,史可法上这封奏折,又有何意。

崇祯皱了皱眉头,当初皇太极入侵之时,由于当时的青州知府赵无忌主动率军出击,前去济南府迎战清兵,将清兵挡在了青州府外,是以青州府并未遭受兵灾战火,青州的百姓也因此而逃过了一劫。

这份奏折应该不是求援求粮的。

崇祯翻开奏折,凝神细看。

史可法在折子里禀报,青州府这几年在前任知府赵无忌的治理下,农业商业兴旺发达,形势蒸蒸日上,去年大力推广种植的红薯,土豆以及玉米更是获得了大丰收,商税的增幅也是惊人。

而今得知河北,山东等被清军祸害过的地区百业凋零,民众困苦,史可法于是在青州府各地,组织缙绅民众为灾区百姓募捐,所获颇丰。此次募捐共得粮食十二万石,白银四万三千两,史可法想请示崇祯,这些粮食和财物是先押解到京师,还是直接运输到山东,河北等地。

史可法在折子的最后还提了一下,此次募捐,最积极者便是庆记商行在青州府的分号,仅他一家便捐赠了粮食五万石,白银两万两,可见庆记商行东家的忠君爱国之心。

庆记商行的东家?崇祯的眼前,立即便浮现了赵无忌,魏国公,隆平侯,忻城伯等人的身影,南京的这些将门权贵,对大明朝的忠心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锦衣卫虽然这些年来在崇祯的手中不断削弱,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余威尚在,庆记商行的背后,那些诸多的股东背景,锦衣卫早已调查清楚,并行文呈给了皇帝。

是以对于庆记在江南一带的发展壮大,崇祯并不感觉奇怪,有赵无忌的理财妙手,再有这些权贵世家站在背后,庆记若是还发展不起来,那才是咄咄怪事。

崇祯想了一想,便伸手取了毛笔,略一踌躇后,便在奏折上批复:“所得粮食金银,交山东巡抚王国宝,做赈济之用,庆记商行忠心体国,朕心甚慰,予以表彰。”

随手将手中毛笔放在一旁的涂了金粉的黑色笔架上,崇祯满意地叹了口气,有了这十二万石粮食,以及四万多两白银,这山东一地,算是可以初步稳定下来了。

崇祯伸出手去,又取了一封奏折,正待翻开之时,却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忙乱的脚步声。

崇祯皱眉抬头望去,很快,一名太监便小跑着进了御书房,来到崇祯面前扑通一声就跪了下去,“启禀皇上,兵部尚书张阁老,刚出宫门便倒地不起,不幸过世。”

“啊?”崇祯一时吃了一惊,他手中的奏折,不知不觉中,啪的一声掉在了地上。

(https://www.biquya.cc/id146171/4645564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