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国庆在四川省委金副记和导游小艳的陪同下,畅游了青城山,观赏了青城之幽,品尝了青城四绝。当然,这都不是王国庆此行的目的,他其实是“问道青城山”的。当然,他的问道仅限于向山中的高人探寻自己未来的前程和命运。应当说,他这次进山收获颇丰,抽到了一支上上签,他对自己的仕途再次充满了革命的豪情。“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游罢青城山,按王国庆的本意,是回成都休息一天,就去爬峨眉山的。因为他还想让佛门大德高僧再卜一卜自己的前程,来和青城山上的道家高人的说法互相印证一下。但金副记说,到了都江堰,应当却拜拜水的。“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嘛
王国庆感到盛情难却,就和他们一道去看了看都江堰。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了。王国庆觉得,看罢都江堰的收获很大,深受启。如果不来看一下,那才是遗憾呢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都江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都江堰的创建,有其特定的自然根源。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悬江,而且悬得十分利害。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达273m。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展的一大障碍。
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李冰上任后,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
因此,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赵朴初先生曾赋诗赞颂都江堰:“是宜与长城,并耀秦皇代。长城久失用,徒留古迹在。不如都江堰,万世资灌溉。”
作家余秋雨则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到了都江堰,王国庆才觉得他们的看法不无道理。
时光流逝,两千多年来的古代中外大型水利工程,或早已荒废,或不见踪影,古代巴比伦的两河流域的古老灌渠消失于荒漠之中,古罗马帝国人工渠道废弃已久。唯有都江堰历久不衰,显得古老而年轻,仍然充满青春的活力。滚滚东去的碧波,昼夜不息地造福人类。
都江堰这一水利工程之所以伟大,先在于它的科学性。修水利,一定要遵循科学规律,不能蛮干。蛮干了,就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李冰父子在战国时期带领百姓治理水患,采取的是“乘势利导,因时制宜”这一治水方略,创造了科学治水史上的奇迹。
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他开始叫人绘制水系图谱。这图谱,可与今天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遥相呼应。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己任,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湿润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在小艳的带带领下,王国庆将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宝瓶口、分水鱼嘴和飞沙堰。
李冰父子最先修的是宝瓶口。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宝瓶口,是在玉垒山末端岩嘴额部开凿的一个进水口。作为“灌口”,既能保证内江灌区及城市的水的需求,又能在洪水时如“石门”一样挡住过量的洪水。内江的水,由宝瓶口进入后,顺应其居高临下的地势,不断分流,形成扇形自流灌溉系统,从空中望去,恰似开屏的孔雀。
第二步修的是分水鱼嘴。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修建者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鱼嘴分水堤,是渠道顶端的分水工程,平面形状恰似大鱼的嘴巴。分水堤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以引水灌溉为主,外江为岷江干流,主要用于泄洪排沙。枯水期内江多引水,洪水期外江多泄洪,这就是“都江堰治水三字经”所说的“分四六,平潦旱”。都江堰鱼嘴的位置和构造,在历史上多次生过变迁,它体现了自然的规律以及治水思想和技术水平的演进。
最后修成的是飞沙堰。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时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飞沙堰,以排沙作用特别显著而得名。它是位于鱼嘴分水堤尾部的泄洪道,能将成顿重的卵石物顺利排到外江。有“深淘滩,低作堰”的六字诀,概括了宝瓶口前的河床深度要恰到好处,飞沙堰不宜作得过高,以免影响泄洪排沙的科学道理。九十年代初,在飞沙堰新建了引水拦水闸,提高了成都工业和生活用水的保证率,增加了内江宝瓶口的进水量,为保证灌区工农业生产的展创造了更好的供水条件。
这三大主体工程,加上其它附属工程,构成了都江堰“导水,分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相结合的科学系统工程。这当中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新中国成立后,都江堰这“川西第一奇功”的伟大工程唤了青春。到了九十年代,经过不断改造,灌区的范围已由原来的14个县,不足300万亩农田展为34个县1000多万亩农田。灌区的人们在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水与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展息息相关,对母亲河岷江的水利建设更加关注。不少的大坝,水库等水利设施正在建设中。
离索桥东端不远的玉垒山麓,建有一座二王庙,祭祀李冰父子。人们在虔诚膜拜,膜拜自己同类中更像一点人的人。钟鼓鈸磐,朝朝暮暮,重一声,轻一声,伴和着江涛轰鸣。
李冰这样的人,是应该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纪念一下的,造个二王庙,也合民众心意。
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神的世界也就会变得通情达理、平适可亲。中国宗教颇多世俗气息,因此,世俗人情也会染上宗教式的光斑。一来二去,都江堰倒成了连接两界。
王国庆看罢都江堰有两点切身的体会:一是只要为人民谋利的官员,人民都会记住他,并会把他们当作神来敬仰。反观自己,那是绝对不可能成为神了。他只希望他王国庆能够平平安安地告老还乡,不被看成鬼。二是都江堰是因势利导的杰作,屹立2000余年仍能造福人类。成功的水利工程如此,成功的仕途生涯也是如此。在官场上必须做到因势利导,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大的利益。否则必将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一个成熟的领导干部,就是能在纷纭复杂的形势中一眼就能看到势、并能抓住势、引导势,最后乘势而上获得成功的干部。
游览都江堰,太受启了。
比如:宝瓶口旁边的“离堆”。所谓“离堆“实际上就是相连的山脊因自然和人为原因而中间断掉,离开其母山而得名。一个政治家,对于自己的政敌,就是要孤立他们,让他们离开政治的中心,变成可怜的“离堆”。这还不完,还要让他们立在一旁供人们参观。要让大家知道,这就是和自己作对的“离堆”的下场。
比如鱼嘴分水工程中的“四六分水”,这样的原则就很好。要让自己的“内江”之水始终占主体,肥水不流外人田。并且在鱼嘴的帮助下,始终是汗涝保收。
再比如,飞沙堰里的石人,太有说服力了。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这不正是对执政者的真实写照吗?如果利益连自己的脚都淹不住,清贫到这种程度,这个官就没有再做下去的必要了。同时,如果利益已经涌过了肩膀,就要注意了。利益太过集中在一个人的手里,就有被淹没的危险。
都江堰工程的很多地方都引起了王国庆关于政治手腕的联想,他不禁在心里为李冰叫起好来。
李冰啊李冰,我的老伙计,你不愧是神人
小说阅读下载尽在中文网更新快小说更多:
(https://www.biquya.cc/id13598/7501359.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