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都市言情 > 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 第751章 一星搞哪一星?

人事调整虽然动作很大,但是对于高振东本人来说,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三分厂还是那个三分厂,日常生产和行政管理都由别人承担了,只是以前是严成德,现在是郑良枢而已。

高振东最近的主要工作,还是啃化学书,那篇价格昂贵的论文对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论文比较深,成果是新的,但又不是基于全新的理论,他总不能在自己都没搞懂就抛出来。

这和前面那些开创性的东西不同,那些东西随他怎么编,大不了就是梦中所得,还能成为一段佳话。

但这个不行,贸然拿出来,自己都不懂,那是要闹笑话的。

“……以丙二腈为初始原料……”

“……第一中间体为单斜晶系……”

“……第三中间体经乙醇重结晶后,为三斜晶系……”

“……合成路线为……”

这对于满脑子都是电子、金属材料、计算机、软件的高振东来说,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挑战,尤其是他没法在系统里提取出相关教材的情况下来说,想要弄懂这东西,还是要花不少精力。

没法在系统里提取出教材,一是因为价格太贵,这种东西他就算是看,也是不存的,二来嘛,就是化学离他的专业实在是有些距离,那些诸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电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等等专业基础教材,他大部分压根是没看过的,根本提不出来。

好在化学这东西,其实基础理论也没有太多的发展,拿着这年头的大学化学教材,还是多多少少能印证、吸收一些,只要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能蒙人了。

至少能蒙人了,才好拿出来找搞尿素工艺、工程塑料的向总他们进行下一步,否则这东西说是凭空想出来的,那是绝对没人相信的。

至于向总对这个分支熟不熟悉,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他不会,但他能找到会的。

论文分成好几部分,另外一个部分,又是另外一种东西,另外一条合成路线,还有得高振东啃的。

高振东正在休息的时候,电话响了起来。

电话来自防工委:“振东同志,请你现在马上来一趟防工委,有一个临时的重要会议需要你一起参加。”

高振东收起论文,叫上车子就往防工委赶。

就在高振东还在路上的时候,一个会议室里,防工委领导、总工,还有几位同志,正在讨论事情。

“领导,这个方向高振东以前没有接触过吧?请他来是不是意义不大?”总工问道。

“至少火箭方面他是有所了解的,而且他脑瓜子活,如果是搞不搞的问题,叫他来没必要,但是讨论搞什么这种问题,请他来也许能有一些不一样的收获。”

高振东马不停蹄赶到防工委的时候,就看见这么一幕,每个人面前有几份报告,看起来是差不多的东西,应该是在做什么论证或者是探讨。

见高振东到来,领导指了指一个空椅子:“振东,坐,你看看这个。”

说完,把自己手上的一套材料递给了高振东,看来原本是没想到需要自己参会的,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还是把自己叫过来了。

高振东将目光转向了手上的材料,这一看,他就瞪大了眼睛。

《关于研制人造卫星的初步想法》

《提前启动人造卫星项目的建议》

《……》

这是几份关于人造卫星的研制建议,虽然报告名字与前世知道的不同,但是上面的名字对于高振东来说还是非常熟悉的,耳熟能详,大名鼎鼎。

高振东瞪大眼睛的原因,是因为这个事情被提早了太多太多,原本卫星我们提得很早,58年就有想法,但是因为经济、技术等原因,一直到65年才算是正式启动,70年才打上去,不过我们的卫星并不是打一颗研制一颗,实际上第二颗卫星早在第一颗上天之前,就已经启动研究了,所以第二颗上天是比较快的,而且和第一颗结构、任务大不相同。

现在才62年!不过高振东仔细想了想,好像也差不多,前世自己知道的,就是在邱小姐出阁之后,才开始搞卫星的事情,如果按照这个节点算的话,好像现在开始考虑也不算太离谱?

高振东把材料迅速浏览了一遍,一旁的领导和同志们,依然在讨论这个话题。

他放下材料,听了一会儿。

领导趁一个发言间隙,转头问他:“振东,看过了有什么想法?”

高振东摇摇头:“暂时没有,现在已经定了要搞了?”

领导也摇摇头:“还没有,现在是在讨论各方面的东西,其他像火箭、发射、遥测支撑等等,都在讨论,今天这个,是讨论卫星本身的功能的,你脑袋灵光,想法很多很巧,所以把你也叫过来,一起听一听。”

高振东这才搞明白,原来这是前期规划工作的一部分。
他没有急着说话,而是听别人都在说什么。

“我觉得,第一颗卫星,就不要承担科研任务了,主要是证明我们能够打卫星上天,并且维持一段时间的正常工作就可以。”

“证明?怎么证明?”

“我考虑总结成几点,打得上去,听得见响,观测得到。”

听见这位同志的想法,高振东差点笑出声来,这想法和后来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要求“上得去、抓得住、听得着、看得见”倒还真是差不多,只是卫星遥测方面的“抓得住”暂时被放到了一边。

“花那么多钱,就为了听个响?”有同志还是有些疑问的。

“能听见响,就可以证明技术有效了嘛。”

“我觉得还是要搭载一点任务载荷上去,资源有限啊。”

“……”

见高振东已经听了半天,算是慢慢进入了状态,领导才转过头来,问高振东:“振东同志,你的想法呢?”

高振东想了一会儿,对于卫星这种和军事关联性极大的东西,他倒是有一点了解。

“如果是长久规划,规划一系列卫星的话,倒是什么都能做,但是第一颗的话……估计能做的事情不多。通信卫星一般是在同步轨道,那个轨道太高了,第一颗就打那么高,不现实。”

同步轨道高度高达数万公里,不用脑子想都知道,第一颗想打那么高是不太可能的。

高振东话虽如此,但是其他同志一听就知道,这位同志对于卫星是有了解的,这时候能够一口就说出同步轨道的,绝对能算得上是对卫星比较了解的了。

高振东继续说自己的想法:“基于同样的理由,广播卫星什么的,其实也不合适。”

我们第一颗卫星虽然是在太空中广播音乐,可是类型上不算是广播卫星,广播音乐只是它证明自己存在的一种方式而已,实际上该卫星不具备实际的广播卫星功用。

说到这里,高振东倒是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

“各位领导,专家,如果要说第一颗卫星承担什么功能的话,我不好说,第一颗这东西,有时候不全是技术考量。但是第二颗开始干什么,我倒是有些想法。”

领导被高振东这滑头的说法给弄乐了:“那你就说说第二颗吧。”

高振东道:“第二颗的话,我建议是可以搞成试验卫星,试验供电系统、探测基本的外空环境、遥测系统等等,从第三颗开始,就可以考虑返回式卫星或者照相卫星了,同时也可以开始考虑往同步轨道上打卫星。”

关于想打同步轨道卫星,高振东倒是暂时没有考虑整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这种大活儿,我们的卫星定位系统涵盖的轨道也远不止同步轨道这一个。这东西真不是现在我们能搞定的,但是通信卫星的话,就有一定的可能了,通信卫星呆的静止轨道,就是同步轨道的一种。

就算同步轨道打不了,但是低轨道打几颗照相侦查卫星似乎也不是不可能。

虽说从65到70,一共花了5年才把卫星打上天,但是实际上我们的卫星真正进入详细设计,是在68年,速度还是很快的。

如果运气好的话,也许还能用得上?高振东在心里想着。

“照相?”

“对,照相,不论是返回式胶卷舱还是远程传输,只要相机分辨率和传输速度达到一定门槛,照相都是有用的,比如用于农作物估产,防灾减灾,国土资源调查评估等等。”

高振东说得一本正经,这不是我说的,上辈子我听电视上都这么说。

防工委领导这边倒是听得差点笑起来,这小子倒是挺诡的,都知道睁眼说瞎话了,不过也不全是瞎话,这些方面,还真能用得上。

“打个这么昂贵的东西上去就看看这些内容?农作物估产,靠农业口的同志就可以嘛。”

“那就弄成传输式的嘛,那能干的事情可就更多了。”高振东还是一本正经。

“我们的通信技术支撑得住?”

“某些时候,哪怕一天只能传一张照片,都是能发挥大作用的,比如灾害评估……”高振东和防灾减灾杠上了。

“而且,传输照片,能影响性能的不止通信技术一样。”

(本章完)

(https://www.biquya.cc/id120171/56792382.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