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明麟挑了挑眉:“什么事?”
秦江白道:“如今外头有好多人在骂江浙官员,说江浙官员没一个好东西,很多人都说跟这本书有关。”
盛明麟讶然:“可是这本书里,并没有提江浙不江浙的啊!”
他怎么可能提到朋党这么敏感的话题,这本书主要就是公子复仇,然后告御状,明君在位为他昭雪沉冤什么的,非常伟光正的一个故事。
秦江白道:“看过的知道是没写,但没看过的却人云亦云了。不知道这个流言是哪儿出来的,反正是传得沸沸扬扬,听说有些江浙小官儿,出门采买,一听他们的口音,就会有人暗中议论。主要是这个人叫青城先生么,青城山一听就是蜀州那一边的,所以很多人说是别的地方的官员,借机打压南方官员的声誉。”
盛明麟:“……”
体会到了谣言的离谱,明明一看书就知道的事情,睁眼说睁话,也有人信。
也体会到了他爹的英明,果然,笔名什么的,就是会被文人们翻来覆去的琢磨啊,多难猜的也能被他们猜到。
但他也明白,这件事的关键,不在于流言从何而起,而是下一步要怎么做,好在这种事情,也轮不到他来操心,他也不太在意。
而此时,宫中。
大皇子终于找到了三大殿之事的知情人。
是一个工头,他招认,是刘管事下的命令,他们当时只是听他的命令,又按着图纸把殿顶盖成了那个样子的。
这个工头,和他手底下的工匠是一个地方的,又审了审工匠,有几个工匠在封顶的时候,确实发现里头多了东西,但事后都被刘管事威胁了,并不敢说出来。
而这个刘管事是什么人呢?
他叫刘光,是大皇子的奶兄,也就是大皇子乳母的亲儿子。
这其实算是很亲近的关系了,当时大皇子初次办差,身边肯定要带几个自己人,这位刘管事就是大皇子的自己人之一,本来是专门帮大皇子盯着一些细节的。
但此事过后不到两年,大皇子发现他有些贪财,私下收钱为人说情办事,就把他赶回家去了。
等这边查出来再去找他时,就发现他已经逃走了,他最后出现时是在万寿圣节后,也就是三大殿的事情刚暴露出来之后。
有不止一人看到他傍晚慌慌张张上了马车离开,这会儿还没抓回来。
大皇子是真的挫败。
虽然这件事情,不管查出来是谁,都是他没本事,可真的查出来是他自己人,才是真的坐实了他没本事,且没有识人之明。
大皇子过来请罪。
明熙帝只道:“继续查吧。”
刘光一个寻常人,是绝没胆子也没必要在皇宫这种地方搞事情的,所以他背后还有人。
大皇子低头应下,便要告退,留下的锦衣卫指挥使王舒志犹豫了一下,还是禀道:“皇上,曾有人看到,刘光离开那一天,在四殿下府邸后门处停留了约摸两刻钟。”
明熙帝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了。
这其实才更能证明,刘光背后有人!
这是还想顺便挑拨一下兄弟两人的关系呢!
可盖皇宫是好几年前的事了 ,那时四皇子才十二,还在念书,没出宫开府,没上朝办差,没成亲,没人手,他上哪去搞这么大的事情?
明熙帝沉吟了一下,忽然道:“你们最近,有没有听过什么流言?”
两人都迟疑了一下,王舒志咳道:“皇上是问,关于江浙官员的?”
明熙帝点了点头,道:“仁儿知道吗?”
大皇子道:“儿臣也听说了一些。”
明熙帝问:“你怎么想的?”
大皇子有点迟疑,但还是道:“儿臣认为,江浙官员虽然结党,但,也确实有能力,且人数众多,宜稳不宜动。杨显荣四人正在被清算,江浙派已受重击,余下的人也受牵扯,此时应适当安抚提拔,平稳且快速过渡,方能确保政令通达,不至于因为朝堂动荡,影响百姓……”
明熙帝深深地看着他。
仁厚吗?
他心系百姓,顾念朝臣,确实仁厚。
可,正确吗?
正确不正确,还真不好说。
虽然有珠珠的先知在,明熙帝心中已经偏向于顺应天意,立四皇子为储,可对于占嫡占长的大儿子,深心里,也实在是不愿也不忍放弃的。
可是今天,他第二次,深深感受到了这种执政理念的南辕北辙。
要知道,治国并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时常需要壮士断腕。
国力有限时,没法让每一处都能正常运转,那就只能忍痛放弃一部分利益,来求得更大的回报。
如今之事也是一样。
问题的关键,从来都不是江浙派啊!!
党争是永远避免不了的,什么派全都无所谓。
江浙有什么错呢?江浙不过是有钱,生活富足,所以更有余力追求思想上的东西,会有更多人念书,文风愈来愈兴,才子愈来愈多,科举入仕的自然就多。
把同样的条件换到什么地方,都是一样的。
可对于朝廷来说,一处富足与百处富足,肯定是不一样的啊!是一两银子香还是一百两香?
都不说人才不人才了,就只说,能多让一方百姓吃饱饭,带来的连琐反应就是巨大的。
要是照大皇子这么说,哦,我把江浙派领头羊给嘎了,立马再从你们江浙派挑几个人来,坐这个位置,熟门熟路,平稳过渡,看起来是挺好的。
可他们损失了什么?
我身为一个皇帝又得到了什么?
只是四个家族的家产吗?
嗯,虽说这个数字也确实挺大的,但我是皇帝啊!
我在这个时候,应该拿出厌极了江浙派,恨不得把所有江浙派连根拔起的架势,才好让他们让一步,让十步,让百步,好最大限度地出台政令,让南北早日趋于平衡啊!
他们不乐意?不乐意又能如何?
他们不好好干?
头头我都杀了,你猜我介不介意多杀几个小喽啰?
只要表露出我的决心,那伙人绝对乖觉得什么似的,干完手头的事还恨不得多干一点表现表现。
这才叫利益最大化。
可是呢,你要说大皇子错了,也未必就是错。
他这种办法,操作好了,就是君臣相得,一段佳话。
为什么呢?
因为杨显荣四人肯定是要死的,在死之前,会吐出什么消息,余下的这些人,肯定心里有数,谁也逃不过。
在这个时候,若君王不追究而是安抚,那对他们来说就是死里逃生,会十分感激,而对于君王来说,就是使功不如使过,更容易控制。
这种办法更纡回些,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事情办出来会显得很漂亮,会有仁君之名。
可这对明熙帝这种武皇帝来说,呵,你都一头小辫子了还敢让咱哄你,给你脸了?!
所以才说不在对错,就是路子不合。
他太保守,太迁就朝臣,若真选一个这样的继承人,他真怕他一死,他立马就把都城给迁回去。
(本章完)
(https://www.biquya.cc/id118831/56792913.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