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女频频道 > 穿成农门假千金后我靠美食暴富 > 525不是天书胜似天书

大概是之前那一晚除却两个不知生产多么艰难危险的两个小孩子,大家都因为孙桂香的事情提心吊胆,辗转反侧,大家都没有休息好,这一晚苏家所有人都早早休息了。
头一天失眠的后果就是,原本最能起早的三个成年人,今天早晨反而是在苏雪雁苏玄鹤两个孩子都起来开始穿衣服之后,还是没有起身,甚至让两个小家伙一度以为大家都病倒了。
虽然苏广福和杨氏还有苏青鸾只是因为前一晚的睡眠不足补个觉而已。
“阿娘,今天待会儿我要去沐先生那里一趟。”苏青鸾吃着鲜嫩爽滑的鸡蛋羹,抬头看向杨氏。
杨氏同苏广福对视一眼:“怎么又要去?”昨日不是刚刚去过么?
别说杨氏同苏广福,甚至连苏玄鹤都忍不住说道:“阿姐,你最近去沐先生家是不是有些频繁?”
苏青鸾自然十分理直气壮:“昨日难道不是还好有我硬是把沐先生叫过来,才让桂香婶子化险为夷么?”
随即她看向自家爹娘解释道:“昨日我不是曾经回来取过我的炭条笔和纸张么?其实是把桂香婶子的病案记录下来了。沐先生说看不懂,让我今天帮着去整理一下。”
当然,病案内容本身沐行之这个当事人自然不可能突然失忆不记得,可是苏青鸾不能保证沐行之一直会在花溪村——谁知道他那日“康复”了或者“不幸亡故”了来个金蝉脱壳,那个时候孙桂香若是有什么问题想要查阅这一次的问诊情况,到哪个天涯海角问沐行之呢?
现在苏青鸾细细回想起来,甚至觉得“沐行之”这个名字也未必是真的。
不过苏青鸾这些理由却并不能真正宣之于口,不过她说出来那些已经足够让杨氏和苏广福信服了。
不过两人还是连连嘱咐苏青鸾事情办完了就不要多留,尽早回来。
苏青鸾哭笑不得:“我不回来的话还能去哪儿呢?”如果不是必要的事情,谁喜欢在这天寒地冻的时候冒着像是下刀子一般的凛冽寒风出门呢?
她现在恨不得整天整晚窝在火炉旁边喝着热茶烤火!
等到苏青鸾离开,苏玄鹤去温书,苏雪雁也自顾自去玩儿了,只剩下杨氏和苏广福两口子的时候,杨氏叹了一口气:“我说当家的,你看咱们大丫头和沐先生,真的没有可能吗?我看着两人倒是很相配。”
“我们看着如何不重要,沐先生知书达理,但是咱们丫头风风火火,一看就不是一路人,”苏广福摇摇头,“而且这种事,大丫头自己也没有说什么,她未必乐意。”
“她乐意什么?她就是乐意赚钱!”杨氏不由得觉得欣慰的同时又有些头疼:按说十几岁的小娘子,不是喜欢胭脂首饰,就是每天想要衣裳手帕。
她家这个可好,一心钻到了钱眼儿里。
当然,这样能挑起家里的担子,作为爹娘自然是欣慰又心疼,可是眼看转年女儿都十四岁了,再过一年,都要及笄了,再不说亲,先不说他们做爹娘的如何看待,村里面那些人背后讲究的小话就足够让人受不了。
偏偏这个女儿赚钱是一把好手,提起婚姻大事就好像是一块木头不开窍。杨氏也不是或者明显或者隐晦地提及过这件事,苏青鸾那边倒是答应得很爽快,不过还没有等到杨氏中意的小伙子开口,苏青鸾那边早就雷厉风行去干活儿了。
结果好几个小伙子吭哧吭哧半天不好意思开口,那边苏青鸾本人好几次都没有意识到这人是前来“相看亲事”的,甚至还有两次顺便把人家招工来当做下属用了。
“虽说婚姻大事还要听父母的,但是总要她看着不讨厌……”杨氏和苏广福还算是十分替女儿着想,奈何苏青鸾那边简直是油盐不进,让杨氏十分苦恼。
“这事儿总急不得。”苏广福安慰地拍拍自己老婆的手背,“当年咱们定亲的时候,你都快要十八了。”
在这种许多人甚至十二三岁就嫁人,十五六岁算是“热门适婚年龄”的时代,十八岁还没有成亲已经算是“大龄”了。
“可不是么,”提起往事,样式也是露出了怀念而有些揶揄的表情,“当时我爹娘简直都要急死了,恨不得抓了个活的就给我嫁了,好在碰到你,也算是缘分了。”
“所以说这事儿都是缘分,老天注定的,咱们急不来。”相比于杨氏,苏广福却淡定得多。倒也不是他不挂心女儿的婚事,只是苏广福总觉得,他们这个女儿自己很有主意,而且既然她不排斥成亲,自然心中有成算。
他们做爹娘的,只要把自认为适合的小伙子不着痕迹地领到女儿面前给孩子们介绍机会互相相看就好了。
苏青鸾自然不知道一大早爹娘就开始为了她的终身大事发愁,此时此刻她有些揶揄地坐在沐行之家的前厅,打量着对面的主从两人:“怎么样,看懂了多少?”
沐行之失笑:“不是天书,胜似天书。”
这句话可谓十分形象而且十分中肯了。
苏青鸾笑得乐不可支,等到笑得差不多了,她往门外看了看。沐行之向松伯使了一个眼色,他便转身出去了。
见没有什么别人来打扰了,苏青鸾才开诚布公地说道:“桂香婶子的病案我是也要还原的,毕竟虽然你能够记得昨日诊治的全部内容,不过也不能能够保证你在桂香婶子需要这一份病案的时候都在不是么?”
苏青鸾说着,拿起那一份速记的“病案”用手指弹了一下,“不过说到底这也算是其次,更重要的是,你不觉得,这种用几个字就记载大量信息的方式很有用处么?”
沐行之自然是十八个心眼儿,闻弦歌而知雅意,抬头看向那一份速录的纸张:“你是说……谍报?”
苏青鸾点点头:“我知道,你或者其他相关人员传递情报有自成体系的语言系统,不过大概也要依托另外的工具吧?”比如某一本书,或者某一封信。
而且因为这时代活字印刷这种技术还没有得到应用,所以成规模统一版本的书籍基本上不存在,大多数的书籍都是手抄本,也就是说,受到每个誊抄人的习惯、字体还有纸张本身的限制,一本书就是一个样子,厚度、排版、装帧等等都不尽相同。
所以这就给情报工作造成了相当的麻烦——如同电视里那种利用同一出版社的新华字典之类当作“情报对照翻译书”这种的情况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每一本书同样的文字出现的页码都不尽相同。

(https://www.biquya.cc/id118353/56792628.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