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女频频道 >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 第436章 不给的你不许争

第436章  不给的你不许争

        “乞除罪名!嘿。”

        庞统摇摇头:

        “看来这武曌对自己所为如何,倒是清楚得很。”

        满眼所为犹如一场闹剧,临近收场要复归正轨时,不去擢俊才治天下与百姓谢罪,反倒是提前开始思量死后去往泰山府君处打点之事了。

        他看到的是一个已垂垂老矣惧死的妇人,而非是能够雄率万疆百邦的国主。

        这时候张飞弱弱举了下手,眼见大哥目光瞟过来,措辞也愈发小心道:

        “俺虽不晓得三官九府是何物……可这老太太不是崇佛的吗?”

        被这么一提醒众人倒是也恍然惊觉:

        您可是登基时候还说自己是弥勒转世的呢,怎么此时欲求除罪又反倒不执佛礼了?

        一时间众人也是有啼笑皆非之感。

        简雍走南闯北见得多了倒是不奇怪道:

        “其行亦如民也,广祭百神但求一灵也。”

        孔明如今对这些相当不感冒,摇摇头道:

        “若早时能勤勉图治,其名或不输于和熹皇后。”

        庞统刘备一起点头认同。

        去岁听光幕说起张衡蔡伦等科学大家后,闲暇时几人聊了聊就难免说到孝和皇帝的这位皇后来。

        身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邓禹的孙女,和熹皇后邓绥与这武曌类似执政十六年。

        只不过并未改国号,而是以“女君”之名亲政,留下了一系列功绩。

        内平羌乱,外征乌桓、鲜卑、南匈奴。

        上可擢蔡侯造纸、命张衡解天文,下能抚社稷救灾民。

        而且咱大汉的和熹皇后那可是实打实重新将西域纳入汉家之手,而非这唐之二圣反反复复。

        时人称赞,和熹皇后有“兴灭国”之能,“继绝世”之功。

        论位置,和熹皇后确实不如这老太太野心狠辣。

        论功绩,和熹皇后执政时随便单拎也强逾百倍。

        法正抬头反驳道:

        “和熹皇后上不愧对孝和皇帝,下不违背社稷民心,不以万乘之国为儿戏,平国家厄运于累卵。”

        “岂是这般人能比的?”

        法正这般说法引得更多人频频点头赞同,引得鲁肃也站在公允角度道:

        “若让某来选,即便和熹女君亲政时天灾不绝,但彼时上下一心复汉之兴,绝好过看这武周老太太骄奢淫逸,以酷吏制百官,且还需担忧卷入李武之争,做事绝难矣。”

        鲁肃之叹也让众人一起赞同,至少如今看来若处这武周,身家性命都难以得到保全,更遑论做事也。

        ……

        甘露殿中李世民趋近仔细瞧了瞧那投在光幕上纤毫毕现的金简,连带着上面每个字都看的无比清楚。

        最终方才摇头叹道:

        “东西不错,可惜乃死物也。”

        从后世获之来看,这世界上压根就没有什么三官九府。

        或许,李世民稍带恶意的想,也可能压根就是仙君们不想除这个“国主”之罪。

        这武则天欲除之罪,罪在何处或众口不一,但可以确定的是罪绝不在仙家的三官九府处。

        “金简求除罪于天,何如效汉武颁诏于天下?”

        李世民评价了一句,随即退回榻上安坐,对其已了无兴趣。

        不过旋即便起了一点特殊心思:

        “此物都能成镇馆之宝,也不知朕可有何物什留于后世,镇于何处为宝?”

        “不过这般说来,金可不朽,不然朕也留一金简带入墓中?”

        “不过题何字为好呢?”

        【从理论上来说,有着血海深仇的武李二家是绝难和好的。

        同样还是从理论上来说,要是两方有着共同且空前强大的敌人,那么旧怨就都不是事儿了。

        那么两方的共同敌人是谁?那当然是武则天…啊不对划掉,那当然是精通唱跳且口舌功夫过人的张氏兄弟。

        701年老太太从嵩山回来之后整个人也愈发显的老态,就连处理政务也愈发力不从心起来,于是顺理成章的将日常政务托付给了二张兄弟。

        或许是因为双方的大规模联姻让武家重新摆正了姿态:

        当不了武周正统,当李唐的外戚也不错啊。

        <div  class="contentadv">        根据《旧唐书》记载,这一年皇嗣李显的嫡子李重润、六女儿永泰郡主以及她老公——武奉先子武延基,一起站出来敲边鼓,称张氏兄弟专政。

        从道理上说得清,毕竟老太太年龄在这儿摆着呢,而且皇嗣已立,就算要接手政务理应也是皇嗣来做,二张算什么东西?

        武则天的回应堪称雷霆,将李显的这一对儿女和武家子一起杖毙——至少《旧唐书》是这么写的。

        但实际上这桩案子的细节非常复杂,武李两家是否缓和矛盾反而是次要了。

        当事人永泰公主李仙蕙的坟墓在1960年被发现,经过考古后,从永泰公主墓志铭上推断,其细节与《旧唐书》记载有很大出入。

        首先她的老公武延基在墓志铭中的死法是“丧雄锷”,即自刎或死于刀剑,而非杖毙。

        对永泰公主的棺椁进行考古后,学者们认定了李仙蕙的死因是难产,也非杖毙。

        这里额外插一嘴,古代上至皇家下至平民,因为结婚太早的原因导致难产十分常见,不少女性也因此失去生命。

        古代中医的妇科在历朝历代是一直都有发展的,这一点值得肯定,但在妇产科上的进展一直都相当缓慢。

        这一点走在前列是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十六世纪前后便开始有用产钳助产以避免难产,直至十八世纪产钳在西方的应用已经比较普遍。

        回过头来看产钳的制作原理思路也并不算太难,古代如果能培养女医,或是抛弃成见让医生更多的参与到妇产全过程,相信或许也能有类似发展。

        扯远了,继续说李重润的真正死因。

        《资治通鉴》记载了后来韦后说的一句话,称“重润之死,重福为之”。

        资治通鉴记载不可全信,但一来李显没有反驳,二来神龙政变之后韦后直接驱逐了李重福,至死李显都没将其召回,可见多少还是有一些可信度。

        李重福的身份也比较特殊,他比李重润还要大两岁,是李显这个皇嗣的庶长子。

        李显的正妻韦后仅育有一子四女,也就是说仅有李重润一个嫡子,若是李重润身死,那么根据古代优先立嫡其次立长的规矩,李重福就离皇位无比之近了。

        重新捋清人物关系之后,在结合《旧唐书》中的说法便能做一个更贴近事实的推测,永泰公主怀有身孕去拜访自己兄长,武延基同去,席间谈及二张专权多有怨语,被李重福听去,告与张易之,随后武则天将武延基和李重润赐死。

        李重福有这么做的动机吗?当然有,他的妻子便是张易之的亲侄女,二张反而是他的靠山。

        同样在旧唐书当中,有一件边角料的记载结合时间同样很耐人寻味。

        701年八月,冀州学士苏安恒上疏武则天,请还政太子,罢黜武姓亲王。老太太的态度是“赐食慰谕而遣之”。

        同年九月,皇孙李重润被赐死。

        702年五月,冀州学士苏安恒复上疏请还政太子。这一次老太太的态度是“不纳不从”。

        两次态度可称截然相反,能清楚的看到老太太的态度变化。

        对李氏皇嗣由“迎”变“防”态度也直接引出了武周最终的落幕:神龙政变。】

        “夺嫡之争……”

        长孙无忌竟觉得没太出乎意料。

        对他们这些亲眼见过权力倾轧的人来说,女帝面首肆意强杀皇嗣听起来固然也有可能。

        但还是这般东宫内嫡庶争位,外勾权宦内连外戚,最终引皇帝干预,这般的发展更能接受一点。

        毕竟那可是大唐的皇位啊!

        设身处地想一下,武氏一直求立太子事事争先,可见这李显一脉日子过得应当并不是很如意,这等情况下骤然成为皇家贵胄,而拦在自己与皇位之间仅仅只有一个嫡子……

        长孙无忌舔舔嘴唇,让自己暂且不去想这些,转而换成一个合格的唐臣角度思考:能否有制有法能避免此般夺嫡之争?

        长孙皇后首先便是有些同情那难产而死的公主。

        兄长和夫君皆遭难,自身亦死于难产,最终还需后世开棺验骨才能逐步拼凑那难以自圆其说的记录,也是自己的苦命后代。

        不过旋即便睁大了眼,她虽不明白这产钳为何物,但几乎一眼就明白其作用,当即便央求道:

        “阎将作,切要细细画下来。”

        阎立本点点头,只觉得理所应当。

        相较而言孙思邈则是一眼就看明白了其作用,一面感叹其简单易用,一面则是衍生了更多的想法。

        比如既然能借用外物了,那想来取死胎亦可效仿,牛羊之难产或也可借用此物?

        毕竟他也在村里坐堂过,那牛羊皆是百姓宝贝,若是遭了病厄,百姓可不会管他是医人还是医兽的,只会跪在眼前求救,他又是个心肠软的……

        至于女医……孙思邈心下摇摇头只觉得这事更难,但去跟陛下说说,指不定会有办法呢?

        但也是因此,孙思邈也迸出了更多想法,看来这后世之医借外物治病症多矣。

        或许他也该让陛下来太医署走一遭,好让将作监打一些与行医便利之物?

        还在一直剧烈咳嗽,一定要防甲流啊,切勿轻视。

(https://www.biquya.cc/id117635/165400819.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