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女频频道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472章 太圣皇

“我的要求也不高,没被用过的,要有内涵,最好宏大一些,能体现我的远大抱负……最好再带一个明字。”

    朱雄英滔滔不绝,诉说着对年号的要求。

    陈景恪一脑门的黑线,这要求还不高?你这比五彩斑斓的黑也差不到哪去了。

    但朱雄英也有自己的理由:“大明从皇爷爷就确定的规矩,一人一个年号。”

    “以后别人称呼我,就不是名字了,而是用年号。”

    “难听了肯定不行,没内涵也不行……”

    “就算我不提这些要求,确定年号的时候他们也得考虑这些吧?”

    “我真正的要求其实就一个,年号里带‘明’字。”

    “如果这点都办不到,他们可以回家卖殷薯去了。”

    自从殷薯传入,陈景恪就经常用殷薯吐槽某些人。

    比如,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殷薯。

    比如,就这能力,都不如大街上卖殷薯的。

    他身边的人受他的影响,也经常用卖殷薯吐槽别人。

    对于朱雄英的狡辩,陈景恪表示懒得搭理。

    反正‘乙方’又不是自己,头疼也是礼部和诸位内阁学士的事情。

    爱咋滴咋滴去吧。

    然而,要不人家能当大官呢,能力就是不一般。

    就这苛刻的条件,第二天礼部就拿出了年号,还是足足三个让朱雄英挑选。

    明昭、明章、皇明。

    看到最后那个‘皇明’,陈景恪不禁笑了:
    “真是难为他们了,估计头发都要掉光了吧。”

    朱雄英故作气愤的道:“这些人就会糊弄我,等我登基了再和他们算账。”

    他也只是嘴上吐槽一下,实际上也知道下面的人不容易。

    主要是,前两个确实很用心。

    明昭有明智聪察之意,出自《诗经·周颂·时迈》。

    【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大意就是,称赞周王室为天下之主英明神武,分封诸侯王统驭天下。

    还盛赞周王室德行高尚,天下咸服之类的。

    正好照应了大明目前推行的大分封制度,吹捧大明能开创不亚于大周的辉煌盛世。

    同时也是对新皇的殷切期望。

    希望朱雄英登基后,能德行兼备,带领天下重现三代之治等等。

    至于明章,则更有讲究了。

    东汉明章之治,是史书上排在前列的大治之世。

    用这个年号,就是以这两位皇帝为榜样,称得上是目标远大了。

    而且这个年号,刚好还能和朱标的年号联系起来。

    朱标的年号是建章,为大明确立规章制度的意思。

    至于明章……明有有彰显、发扬光大的意思。

    明章用在这里,就具有了一层特殊含义,继承发扬光大父祖辈的制度。

    对大明和皇家来说,这个年号都更有意义一些。

    至于第三个皇明,明显是拍马屁兼凑数的不用当真。

    分析过后,陈景恪心里大致有了数。

    他敢肯定,群臣都希望朱雄英选明章。

    东汉明章二帝的功绩,就是整顿吏治,修补完善了刘秀留下的制度漏洞等等。

    说白了,这两位主要是休养生息。

    群臣也希望朱雄英能这样,不要再大刀阔斧的变革了,大家跟不上步调了。

    然而,陈景恪知道,朱雄英肯定不会如他们的愿。

    事实也确实如他所想,了解过三个年号之后,朱雄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明昭。

    “我大明要开创的是远超两汉的大事业,明章之治虽为明君典范,然我不取也。”

    “明昭方才是我大明的追求。”

    陈景恪笑道:“我以为你连明昭都看不上呢。怎么,不想在功业上超越周王朝?”

    朱雄英却认真的说道:“以往我以为,所谓三代之治不过如此。”

    “我大明现在的制度、生产力,都是远超三代的。”

    “百姓的日子,也是要远远超过三代。”

    “但越是了解历史发展规律,越是了解文明发展史,就越能感受到周王朝的伟大。”

    “他承前启后,正式确立了华夏文明的主基调,树立了华夏的天下观,人心在周礼的影响下实现统一。”

    “从此之后,不论世道如何变换,不论统一还是分裂,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

    “我们是华夏,是一个共同的群体。”

    “即便我们分裂数百年,也能再次完成一统。”

    “西方曾经也诞生过很多强横一时的国家和文明,然而那些文明一旦分裂,就再也粘合不起来了。”

    “……这就是周的伟大之处。”

    “我们的制度、国土等等,都比周王朝要先进要庞大。”

    “或许我们将要开创一个,远比周王朝更加强盛的时代。”

    “但功业上的超越,并不意味着就比他们伟大。”

    “因为我们有着先贤留下的基业,又有着几千年的经验可以借鉴。”

    “超越前朝,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超越不了,说明我们做的不合格……”

    “但对华夏文明来说,周王朝的贡献是无法复制的,更别提超越了。”

    “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从某个角度来说,也不过是在重走周王朝走过的路罢了。”

    “所以,我又怎么敢对‘明昭’不满,反而会觉得自己现在还配不上这个年号。”

    陈景恪非常欣慰:“咱们认识这么久,今天你是最让我意外的一次。”

    “我穿……出山至今,最正确的事情,就是培养出了你。”

    “希望你能永远保持这份清醒和谦虚。”

    朱雄英本来被自己一席话说的心潮澎湃。

    看看,看看……什么叫雄主明君的气魄。

    然而陈景恪一席话,却让他非常的无语,恨恨的道:

    “你……真会扫兴啊。”

    陈景恪大笑道:“哈哈……要说鼓励的话,也有。”

    “我觉得你不用妄自菲薄,周王室的功绩虽然伟大,但伟大又不是只有一种。”

    “我们可以在别的地方,做出同样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的伟大功业。”

    朱雄英高兴的道:“你知道前路怎么走了?”

    陈景恪笑道:“你糊涂了,我们不是已经在路上了吗。”

    朱雄英一愣,然后郑重的道:“是的,我们已经在路上了。”

    没有人知道前方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砥砺前行。

    然后将一切交给历史去评价。

    最后回顾一生,能做到无愧于心就足够了。

    当年周公代掌天下制定礼法的时候,想必也是抱着这般的心态吧。

    之后朱雄英拿着这三个年号,象征性的去征求了老朱、马娘娘和朱标的意见。

    他们三个不约而同的将‘皇明’给划掉了。

    然后告诉朱雄英,剩下两个随你心意吧。

    朱雄英就将自己的选择告诉了他们。

    对此三人并不觉得意外,这小子可从来都不是墨守成规的人。

    他要是选明章,那才有问题。

    不过对明昭这个年号,以及朱雄英的志向,他们还是很满意的。

    基础已经打好,大明必将在他手上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如此才能对得起陈景恪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

    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晚上回到东宫,朱雄英就拿出这三个年号,非要让徐妙锦猜他选的是哪个:
    “你要是猜中了,今晚我服侍你。要是猜不中,今晚你服侍我。”

    徐妙锦:“……”

    不过她分析了一番之后,还是很确定的将明昭圈了出来。

    这让朱雄英非常开心,什么叫夫妻一心,这就是了。

    钦天监那边也很快给出了吉日,腊月二十一日,并且明确表示这是本月唯一的黄道吉日。

    于是,皇位更替就被确定在了这一天。

    朝野上下开始为此做准备。

    布置宫殿、邀请观礼人员名单、大赦天下之类的,这些事情就略过不提了。

    不过比起朱标继位那一次,是没法比的。

    这也正常。

    朱标登基那次光筹备都用了好久,有充足的时间策划布置,能多隆重就有多隆重。

    朱雄英这次,总共就只剩下九天时间,可谓是非常仓促了。

    这倒也符合朱雄英的意思:“没必要大操大办,太繁琐了累。”

    “下旨给各边军统帅和封疆大吏,上一封贺表就可以了,人不用来。”

    “严禁献贺礼,我不缺他们那点东西。”

    他这样表态,自然是皆大欢喜的。

    群臣更是非常赞赏,皇帝不喜奢华,这是好事啊。

    在此期间,也有一个小插曲。

    朱元璋给嫡长孙取了个正式的名字,朱文基。

    用朱元璋的话来说就是:“这个‘基’字咱可是留了好些年了,一直都没舍得给别的孩子用,就等着这小子呢。”

    为何?

    基有基业之意,就是希望这小子能继承守护大明基业。

    而且老朱为何要在这个节骨眼上,提前给嫡长孙取名字?

    这都是有深意的。

    朱雄英登基后,肯定要册封皇后皇太子的。

    皇太子人选总不能连个名字都没有吧?
    现在取名字,就是为了给后续册立做准备。

    但凡看明白这一点的,无不感叹这嫡长孙的地位,真的是稳如泰山啊。

    然后纷纷去徐家和陈家送礼。

    老朱也没有厚此薄彼,给朱文基取名字的同时,还没忘了给团团圆圆取名。

    马娘娘则认为,这么大的事儿不能将孩子的祖父祖母给忘了。

    于是把陈远和冯氏也叫过来,大家一起闲聊,顺便把孩子的名字给取了。

    至于陈景恪和福清……这俩谁啊,边玩去。

    陈远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准备从草药里选取两个寓意不错的,为孩子命名。”

    这倒也符合他们家的家学,老朱和马娘娘也觉得不错。

    经过商议,最终确定姐姐叫白芷,弟弟叫子芩。

    白芷蕙兰,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被赋予了很多美好的寓意。

    子芩也同样如此。    
    这两个名字,也寄予了长辈对他们的关怀与期望。

    陈景恪也是事后才知道孩子取名的事儿,得知是根据药材来取的,心中不禁有些吐槽。

    干脆取名叫雪见、重楼,朱文基改名叫景天,多好。

    直接上演仙三。

    当然,他也只是吐槽。

    雪见、重楼、景天是好听,但寓意完全没办法和白芷、子芩相比。

    老朱他们选的这两个名字,确实很不错。

    时间很快就到了腊月二十一,登基大典在奉天殿举行。

    老朱为朱雄英换上了皇冠,朱标则将玉玺放到了他手里。

    群臣参拜之类的就略过不提,之后朱雄英首次以皇帝的身份,祭祀的苍天和宗庙。

    如此流程才算走完。

    接下来就是大赦天下之类的,这些都很好说,按照流程走就行了。

    关于朱元璋和朱标的尊号变动,这才是大事。

    事关孝道和礼法。

    朱标成为太上皇,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难的是老朱的尊号。

    三皇在世,这是亘古未有之事,尊号自然也出现了空白。

    倒也不能完全说是空白,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个独特的例子。

    南北朝时期,北齐皇帝高纬,眼看就要亡国了就赶紧禅位给太子,自己当太上皇。

    然后他又来了个骚操作,让儿子再次禅位给任城王高湝,他自己自称无上皇。

    只不过他的圣旨还没送到高湝手里,北齐就亡国了。

    所以他这个无上皇,事实上就没当成。

    不过无上皇这个尊号,倒是因此被发明了出来。

    群臣就准备给老朱上无上皇的尊号。

    这老朱哪愿意啊,气的饭都吃不下了:
    “欺负咱老了是吧,竟然将咱和高纬那等亡国之君相提并论?”

    “无上皇这破称号,谁想要谁要去,反正咱不要。”

    “谁要是想给咱上这个尊号,咱就给他的墓碑刻上大奸臣三个字。”

    这下群臣束手无策。

    无上皇不能用,别的尊号也不能随便乱取啊。

    问朱雄英,他说这是群臣的事儿,摆明了故意刁难人。

    于是众人就求到了陈景恪头上:“安平侯,这事儿你可得拿个主意才行啊。”

    陈景恪也是无奈,这事儿还真不能说老朱无理取闹什么的,而是很多东西真的要看人。

    “宋真宗之后,再没皇帝提封禅泰山之事。”

    “宋高宗之后,再没帝王想用高宗当庙号。”

    “秦桧之后,这个名字也没人用了。”

    “无上皇这个尊号,是高纬发明出来的,他老人家不愿意用实属人之常情。”

    “你们啊,确实欠考虑了。”

    邱广安仗着和陈景恪关系最近,说道:“陛下……嗯,陛下刚登基政务繁忙,将此事交给了我们。”

    “可这是给他老人家的尊号,哪是我们做臣子的能决定的?”

    “只能从古人那里找经验,可他老人家又不满意……我们还能怎么办啊。”

    其他人纷纷恭维道:“都知道安平侯圣眷冠绝天下,我们只能来求你帮忙了。”

    “是啊,劳烦你去问问陛下、太上皇和他老人家的意思。”

    陈景恪倒也没推辞:“也好,你们先回去等消息,我问过陛下之后,自会通知你们。”

    于是群臣千恩万谢的离开了。

    然后陈景恪就去东宫见朱雄英。

    离过年也就剩下几天时间,这时候让老朱从乾清宫搬走,显得太急切了一点。

    目前老朱依然住在乾清宫,朱雄英暂时在东宫办公。

    等过完年,老朱再将乾清宫腾出来。

    他到的时候,就看到朱雄英在一大堆文案里奋笔疾书。

    不分古今都是一样,年底的时候各种汇总、计划什么的,那是一大堆。

    目前朱雄英要处理的,就是此类工作。

    这还是内阁帮他分担了一大批的缘故,否则不敢想有多忙。

    都说老朱上辈子死于孤独和劳累,那是一点都不假的。

    也有人说雍正是累死的……有一说一,这是被《雍正王朝》影响了。

    真实的雍正,是一位长生丹药爱好者,长期服用各种丹药。

    还在圆明园养了一大批的道士、和尚为他炼丹。

    众所周知,长生丹基本都是金石入药……重金属中毒了解一下。

    说他是累死的,不如说他是吃长生丹吃死的。

    只不过他有个孝顺的儿子,帮他将这个污点给洗了洗。

    言归正传。

    见到陈景恪过来,朱雄英放下手中的笔,长吁口气道:
    “如何,那些人是不是求到你那去了?”

    陈景恪在他身侧坐下,说道:“刚把他们送走,我就到你这里来了。”

    朱雄英笑道:“态度是不是很恭敬?”

    陈景恪颔首道:“有求于人吗。”

    朱雄英说道:“那就对了,就是要让他们知道,谁说话才算数。”

    是的,之前朱雄英当甩手掌柜,可不是为了为难人。

    而是要借此机会,替陈景恪立威。

    原因也不复杂,陈景恪没有实际职务,他的权力来自于皇家的信任,以及和群臣之间建立的关系。

    上一届的内阁学士、部堂高官,和他相熟,也承认他的地位。

    现在朝堂大换血,很多人是新提拔上来的对他不熟悉,下意识的就会忽略他的存在。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不服气,故意忽略他。

    对此,陈景恪自己倒是无所谓,慢慢大家熟悉了,自然就好了。

    但朱雄英却不乐意了:“朝廷大事不断,哪有时间给他们慢慢适应。”

    于是就想到了借这个机会,帮陈景恪确立在朝堂的地位。

    正所谓响鼓不用重锤。

    朱雄英作为皇帝,在某些事情上拒绝和群臣沟通,却愿意听陈景恪的意见。

    仅此一点就足够了。

    如果还看不明白,那在朝堂也待不久了。

    事实证明这一招确实很好用,群臣马上就求到了陈景恪头上。

    之后两人就商量起朱元璋尊号的事情。

    经过一番讨论,最终他们确定了一个称呼:太圣皇。

    对此老朱也没什么意见,只要不是无上皇,别的他都能接受。

    然后陈景恪就找到群臣:“新尊号已经确认,为太圣皇。”

    “已经得到太圣皇、太上皇、皇上的认可。”

    于是,群臣都松了口气,解决了就好了。

    同时那些新晋的部堂高官们,终于亲身感受到了陈景恪的真正地位。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啊。

    这些琐碎的事情处理完,时间就到了元日(新年)。

    虽然是新皇登基后的第一个新年,但并没有大肆庆祝。

    没办法,去年实在是多事之秋,大家高兴不起来。

    朱雄英按照旧例召开大朝会,宴请了群臣、社会名流。

    当然,也在这天接受了藩属国使节的朝拜。

    不算大明分封的诸侯国,来自天下各地的藩属势力,有数百家之多。

    很多甚至来自于遥远的安西。

    说一句万国来朝,一点都不夸张。

    这还仅仅只是一次正常的元日大朝会,若是朝廷事先做准备,藩属使节能再扩大两三倍。

    面对这种盛况,朝野都非常高兴,直呼汉唐盛世再现。

    但不论是陈景恪还是朱雄英,对此并不在意。

    “我们要的不是一个名义上的藩属,而是一个纳入大明宗藩体系的诸侯国。”

    “将来这些所谓的藩属,一个个都要被大明册封的诸侯王所取代。”

    “到那时在庆祝也不迟。”

    过完年之后,很多政策相继实施。

    比如改元,这是计划中的事情。

    建章朝结束,明昭朝到来。

    朱雄英也如计划那般,册封徐妙锦为皇后,朱文基为皇太子。

    让群臣没想到的是,朱雄英专门为陈景恪发明了一个职位:
    大本堂堂主。

    大本堂自然就是教导太子、诸王的场所,只不过以前并没有专门的负责人。

    教谕之类的,都是临时挑选,大家轮流去讲课。

    朱雄英封陈景恪为大本堂堂主,就等于是将皇子的教育重任交给了他。

    以后他就是太子及诸王师。

    这种信任,太让人眼红了。

    然而,没人敢说什么,也没人会说什么。

    这个职务换成谁,都会有人不服气,唯独陈景恪没人不服。

    他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能力,那是有目共睹的。

    别的不说,看看年轻的皇帝就知道了。

    这可是陈景恪亲手带出来的。

    陈景恪对这个职务,也是非常满意的。

    还是那句话,培养继承人,有时候比改革本身更重要。
——
    对于朱雄英当皇帝,群臣是欢迎的。

    毕竟也是众望所归。

    但大家都有些担心,怕他年轻气盛,一上来就要搞大动作。

    不过很快大家就发现,自己多虑了。

    朱雄英虽然年轻,可经验却一点都不少。

    他并没有搞什么新皇登基三把火,而是选择了求稳。

    比如在政策方面,他并没有提出什么新的革新意见,而是要求对以往的革新进行深化。

    同时也下达了求贤令,要求各地官吏推举地方贤才。

    “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大明富民何止十万。”

    “这些人家定然产生了不少人才,各府县官吏当择优举荐。”

    对于求贤令,群臣非常的高兴,新皇有古之圣王之风啊。

    纷纷将自己辖区内的人才举荐了上来。

    然而他们还不知道,朱雄英已经挖好坑等着他们了。

    (本章完)

(https://www.biquya.cc/id117509/56792680.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