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女频频道 > 四合院里的老中医 > 第697章 药典(上)

第697章  药典(上)

        听到史老要为药工发声,李胜利这边也沉吟了一下。

        虽说大部分中医嘴上说的都是医药不分家,医学家也是药学家,但在实践过程之中,这种说法也只是针对少数人而言的。

        这类少数人,就跟山上村的中医学徒一样,首先就要有一个完整的传承。

        自学不是不成,但太难。

        随手抓起一套医书、一套本草,医理药性之间还不搭噶。

        中医四经倒是搭嘎,可从中医四经入门,没点天赋、没有名师,也只能想想而已。

        说到炮制,就要说到流派,说到流派就要说到传承,真贯通了一门传承,才知道医书之中所载药材,真是此药非彼药。

        门派之分,除了医理、病理之分外,再有就是方剂、药性上的留一手了。

        学的是一个药,用的也是一个药,但在炮制过程之中,却要分分四气五味、性味归经的,这跟剂量一样,也算是中医传承的不传之秘。

        结果就是,两副药下肚,不仅不见疗效,反而病症加重了。

        后世中医从书中所得的药性,跟实际的药性,许多都是根本不同的。

        能遇上个好药工,那成名成家也就简单了。

        这也是李胜利跟史老、成老,能对厘清医理药性,达成一致的根本原因。

        找来同行一看,原来是所用鳖甲是餐厨垃圾,没有经过正经的炮制就做了药材。

        不见成效,多半就是药不对症了。

        这故事,不管是讹传也好,事实也罢,既体现了药材不经炮制的危害,也体现了正经中医药的疗效。

        中医的门派之分,非是地域所需,至于医理病理不同,里面掺杂更多的还是江湖手段。

        话口赶到了药学之上,李胜利也就多说了几句。

        按照发展跟节奏,只怕以后的中医师,很难离得开好的药工。

        因为药材不经炮制,差点被害命的也不止病家。

        因为二者都是救命之学,走到精深处,殊途同归也是道理。

        “史老,我也正有此意。

        患者是个医家,医不自医,遍找了同行立方开药,很简单的病症,青蒿鳖甲汤三副痊愈的小病。

        医不识药,立方开药的根基就是虚浮的……”

        虽说不能要求每个中医师都是药学家,但头部的中医师必须是药学家,没了这個底蕴,中医就谈不上传承了。

        医家也是一样,李胜利听过一则逸闻。

        遇不上好药工,立方开药全凭书本上的理论,一旦药材不对,那就是空有一身中医理论的庸医喽。

        以后的传承之中,只怕这辨药一节,也只会停留在书本之上。

        都将医药分离,这么走下去,中医的大传承可是要变形的。

        这也就是青蒿鳖甲汤,要是麻杏石甘汤缺了石膏,那可真是要命的。

        药材的炮制,涉及到了药性。

        炮制的一地一法,许多时候并不是因地制宜,而是保密所需,没这些秘技,中医的饭碗可就不好端了。

        按照所学理论,治一个坏一个,能找出药的毛病,那就算是成了。

        我们的传承之法,如今也没办法贯彻辨药一节。

        许多时候,你在意,药就是对的,你不在意的时候,药才是错的。

        医者不能成名成家,书本典籍上的知识就用不完,没必要再去专注于辨药。

        理论无非是说法不同而已,真正将中医医理代入西医理论之中,共同之处还是有很多的。

        对中医而言,真正的杀招是医药分离。

        头部有药学家,中间有精熟药性的药工或是药师,那中医师的路,就好走多了。

        但是,真正的跟师学徒,还是不能免除辨药这一关的。

        提药工为药师,将药学单独拿出来,应该是可以简化传承的。

        许多人,学医一生,可能辨药就在药柜前的一亩三分地。

        医药分离,也是将来中医学生的无奈之处,毕竟,不可能人人都能成医家、大医家的。

        覆碗即愈,也不是说笑的,真正对症的药剂下肚,两三副必然会见效。

        这么玩,真是医家来了也没招儿。

        科学对中医的绝杀手段,不是以西医的理论去厘定中医。

        稍微接触一下辨药,对一般中医师而言也就够用了。

        中医医家即为中医的药学家,没了对药性的掌控,加之药材种植上的变化。

        最终的结果,简单在家火烤醋炙了一下鳖甲,喝了两剂的药渣,混在一起之后,再煎服一下,病症立消。

        但这样的毛病也真是不怎么好找的,因为不懂,所以不好找原因。

        更有甚者,药学知识只从书本之中得来,最终也能混成名医专家,这就是中医的沦丧之处了。

        这也跟柳爷所说学徒出师,宜严不宜松的道理相合。

        “胜利,有这想法你不早说,最近两年山上这边可是汰选了近千孩子下去了。

        他们中的许多人,若是改行学药,还是有其前程可言的。”

        史老的问题换来了李胜利的无奈注视,对此,史老也只能讪讪一笑了事。

        不说补给的事,山上这边汰选的学徒,多半都是态度不端正的。

        背功的修炼越是深入,越是能显现性格坚韧在学医之中的好处。

        有的学徒背功不差,但不耐久战,入选山上的学徒之后,就开始懈怠。

        不仅是成老帮弟子讲过情,史老也是差不多的样子,而李胜利这边却是规矩森严。

        因为跟他说的一样,中医是个可以从事一辈子的职业。

        别的职业,或许不用活到老学到老,混多几年就可以吃老本了。

        但中医不成,不见许多医药大家,坐诊之中也是手不释卷吗?

        所以,背功其实并不是学中医最重要的标准,背功后边的韧性才是!

        这也是李胜利不能放松的原因,选一批吃老本的学徒出来,那可就糟心了。

        山上这边,三次背功不过关的学徒,汰选的目的地就不是山下的函授班了,而是要去下乡。

        还是没有赤脚医生证的那种,基本就等同永不续用了。

        机会,名老中医们请托,李胜利就会给。

        同样的,占了这种便宜还不用功,就是态度上的问题了。

        第三次被抓着背功不成,山上这边招呼都不会跟老中医们打,直接就会把人送去火车站。

        “史老,听我姐夫王前进说起,最近函授班那边,对人员筛选的标准提高了。

        每批函授班的学员上来,只有不过百十人入选,人员的素质怎么样?”

        李胜利离开自训班之后,函授班的招生频次跟速率都有了提高。

        相对应的学习的时间,也被大幅度压缩了。

        最长也就一个半月的培训期,与之前李胜利的循环培训有很大的差距。

        函授班的人员上来之后,王前进那边的筛选更是粗暴。

        一个礼拜的时间现场考察背功,一本医书背过,就将人秘密送到马店集。

        再经马店集、洼里的筛选,学员才有机会到山上做学徒。

        一批千余人之中,一百人背过就选一百人,一个人背过就选一个人,没有人背过,那就不选人。

        王前进划下的标准生硬的很,但效果还是不错的。

        加快函授班的频次,原因就在王前进干娘身上了。

        如今函授班虽说没有被当成是沟通城乡的工具,但也在熟悉这个过程。

        听王前进说,之后的函授时间还会缩短,频次还会增加。

        对此,李胜利也有应对,无非将学习材料下发,对一些可造之才,重复函授。

        压力,学员的身上有,王前进跟李胜利郎舅身上也有,而且更大。

        <div  class="contentadv">        李胜利不在,王前进已经跟别人冲突过几次了,有掺沙子的原因,也有话语权的原因。

        有武行真传班撑着,王前进耍起混蛋手段,也是让人挠头的。

        他虽说不跟李胜利似的动辄就下死手,但几次冲突,也打出了一些威名。

        “孩子自然是没的说!

        但是,胜利,函授班的筛选,是不是要多加一些人情味进去?”

        看学员跟看自家学徒,在史老这边完全就不是同一眼光的。

        自家学徒,那是学生、是徒弟、是一门的传人,自然要真诚对待,只要大差不差,史老都愿意好好教导。

        但山上村除了名老中医之外,还有一个所谓的巡逻队。

        抓着不用功的学徒,轻则拳打脚踢,重则棍棒招呼。

        即便是跟师史老、成老的学徒也不例外。

        而且那些巡逻队的人,也不跟名老中医们交集,真要是学徒因为不用功给逮到了,老中医们讲情说理都找不着人的。

        “史老,前些日子我还跟柳爷论过,我想给部分函授班学员,跟山上的学徒发放执业证书。

        但柳爷说了,学徒出师宜严不宜松,正经想想,也是这么个道理。

        如今这时候,就是这些学员、学徒,最好的用功时段,再往后,怕是没人这么督促他们了。

        以后的学员或是学徒,可能也不会有这种督促手段了。

        学成发证,学不成之前的努力白费,只能自己督促自己了。

        现在没有人情味的打骂他们,对他们以后的前程跟潜力而言,就是最有人情味的督促手段。

        待到学成的那一天,他们会感恩这种督促手段的。

        至于后来者,怕是没有这种运气了……”

        史老提及人情味,李胜利这边可不怎么感冒。

        如今下面的农村,想要来函授班学医的人,多到无法计数,学员对函授班而言,现在就是远远过剩的。

        按王前进的意思,就是愿学就学,不愿学就走,这也跟史老想的差不多,只是出发点完全不同。

        史老这边是顾念学员们的不易,王前进那边纯粹就是为了让自己少点麻烦。

        在他看来,与其费心费力的督促,不如换一批更听话的上来。

        “胜利,这可不成!

        缺了督促,只怕一多半的学员,都打不起精神的,这样咱们的大传承就少了基础啊!”

        史老这话说了,那也就是好人、坏人都做了,都是打小年轻过来的。

        虽说看不上不带什么人情味的督促手段,但没了督促手段,还不如少点人情味呢。

        年轻人没长性,不时时鞭打着,背医书这活计,一多半的人坚持不下去。

        “嘿,您老这是越老越不讲理了。

        好的赖的您都说了,合着就我这个年轻点的里外不是人啊?”

        李胜利一句玩笑话,就把史老的担忧给揭了过去。

        现在还好些,除了督促之外,从下面上来的年轻人也真是在背功上下死力。

        许多学员,别说吃饱饭了,衣服穿不暖不说,连鞋都没的一双,大冬天赤脚来自训班报道的,李胜利也见过。

        有些南边过来的,自小穿鞋的次数都数的过来,让人听了也是心生惆怅。

        这虽说跟一些生活习惯有关,但也脱不了一个‘穷’字的束缚。

        如今来自人口上的压力,也不是嘴上说的,而是实打实要饿着想的。

        一家五六个孩子的多了,嚼裹也真是让许多家长心累的话题。

        但这种状况,也就近十几年有了,等生活好一些了,法律条文健全了。

        这么个督促法,也是不可取的,说白了就是犯法。

        但这种督促的效果也是实打实的,基数足够的前提下,棍棒教育也是最快的速成办法。

        不管是自训班的学员,还是函授班的学员,下去之后,才会发现他们背的书、挨的揍,一点也不会被辜负。

        很多时候,面对患者,他们想的可能就是背的书不够多,背的手艺不够多了。

        手艺也在背诵之列,也是不得不做的折中之法,背完之后观摩,观摩之后接着背。

        李胜利把笨功夫、死功夫,留在了自训班这边,将变通的功夫,交给了学员们自己。

        反正是宁肯自家多受些埋怨,也要让学员们掌握足够多的知识。

        这也是大浪淘沙的一个过程,不管是自训班还是函授班,跟传统的师带徒方式相比,都是有很大漏洞。

        但赤脚医生本身也就是个满是漏洞的职业、

        将培养医师的成本转嫁给患者,残酷是残酷了一些,但对很多病患而言,赤脚医生也是艰难生活之中的一缕阳光。

        “胜利,不说玩笑话了,我的寿限已经无多。

        你还是要给我描摹一下大传承的未来,这两部药典,怕是还有心术掺杂其中吧?”

        玩笑过后,史老这边也说起了正事。

        李胜利的返本归源、厘清药性,以及自训班、函授班,加上下面已经过百万之数的赤脚医生,这也是中医界前所未有的变局。

        这场面虽说看上去红火,但隐患也是暗伏其中。

        只一条,赤脚医生的水平不够,就足以让山上村这些名老中医们忧心了。

        山上不仅有下乡的学徒,也有下乡归来的自训班、函授班学员。

        下面的医疗状况,以及赤脚医生的现状,老中医们多有关注。

        赤脚医生下去之后,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好的一面自然是对医疗状况的改善,至于坏的一面,就是庸医害命了,而且数量相对而言不少。

        庸医害命的状况,依着赤脚医生的缺口,依着赤脚医生的培训时间来看,以后还会持续。

        如何有效的遏制赤脚医生下去胡乱用药的状况,史老想说,但也不想打击李胜利的积极性。

        “史老,此次编纂药材公司的药典,也是对赤脚医生的监督手段。

        药典到了药材公司手里,还是要下发到乡村。

        知道了药性,再加上药材之间相逆相冲的歌诀,下去的这些赤脚医生也会多些谨慎与小心。

        同时对于赤脚医生的培训与考核,在交付药典的过程之中,也要托付给药材公司的。

        毕竟,下面的赤脚医生,也是药材公司一线的采购员跟验收员,业务不成,就会造成损失的。

        总的来说,赤脚医生下乡,仓促是仓促了一些。

        但按照下面三百多万个村子,以及咱们后续的补充手段来看。

        还是可以保证其中一成左右的学员,成为合格的中医师。

        即便是出师宜严不宜松的条件摆在面前,也至少要有一成的赤脚医生会成材的。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么。

        只要函授班还在,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赤脚医生拿到中医师的执业资格。

        这批敢于下手的学员之中,名医名家也会层出不穷的。

        等将来有条件,机会合适,函授班的这些学员,我也会尽量让他们接受一下中医药大学的系统教育。

        只是这事,最近怕是做不成的。”

        史老要问,李胜利这边也不遮掩下面的乱象,同时说了下药典会起到的作用。

        至于之后的系统教学,也是必须要走的一步。

        不然这些从赤脚医生群落里走出来的中医师,将来也会被质疑的。

        同样,系统的教育,也是要分人的,混日子的能混个执业证就很不错了。

        只有上进的那些,才有进行后续的系统教育资格,李胜利跟史老都没提及的教育资源,如今也是稀缺的,并不能兼顾所有的赤脚医生。

        条件所限,函授之外的大学教育,起步的标准跟要求肯定也是较高的,中医师入学再毕业,起码要成为一地名医的。

(https://www.biquya.cc/id114667/165295216.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