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女频频道 > 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 第389章 四书五经不流行了

第389章  四书五经不流行了

        刘氏是想,家中现在田多,农活干不完,等儿子再过几年也是个劳力,可以少请个人了。

        郑有斌急道:“现在到处都得学识字,将来不识字,寸步难行。”

        刘氏以前就是个普通村妇,哪有这般见识,当下还是摇头:“咱家的田和他爹的饷银,够娃儿将来讨个好媳妇了。”

        “再说上学还得花钱。”刘氏原来是怕花钱,真是小村妇思想。

        郑有斌道:“学费朝廷都出了,只要交个伙食费,每月才三百文。”

        “才三百文?你一个月才赚几个钱啊。”刘氏惊叫。

        郑有斌脸涨的通红,他一个月才一贯钱,三百文也不便宜。

        但他已经决定让儿子上学,自己省点苦点没关系,将来可以当官。

        “将来能当官呐。”郑有斌又叫道。

        刘氏则道,大家都上学,哪有这么多官?

        “。。”郑有斌一时也无语,好像有点道理。

        朝廷在逐步推广学堂,现在三百人,以后可能是五百人,一千人,蔡州全州才几个官员?

        这么多读书识字的人,怎么可能个个都当官。

        郑有斌退而求其次,又道:“朝廷还在招工匠学徒和郎中学徒。”

        “一个将来可以当吏,考核优秀者可为官,一个将来直接可以当官,不过当郎中学徒要会识字,你们可以去当工匠学徒。”

        刘氏还是摇头:“不去,咱们儿子就当地主。”

        刘氏家中原本在有朝廷分的十亩田,这是郑有财刚降宋军时,宋军抄没全城地主分的,后来郑有财不停晋升,几年时间晋升到副都头,饷银越来越高,朝廷还继续分田,刘氏有钱就买田,现在已经有五十多亩,她是准备让儿子将来当地主的。

        朝廷过去这几年严厉打击地主,给几百亩田以上的地主征重税,如今在这蔡州能有五十亩田以上的不会超过一千户,放后世妥妥的中产阶级,当地的高收入者。

        刘氏以前就是一小村妇,现在对现状相当满意,儿子会不会识字对她来说无所谓。

        郑有斌无语。

        郑有斌不能说服堂嫂,郁闷的回到家里,然后和自己婆娘一说,婆娘也立刻大声反对。

        你脑子糊涂了,伱一个月赚多少钱?三百文去上学?咱们不要吃喝了?

        郑有斌道,朝廷有补贴粮食,我经常还有奖金,咱们家够用了,但是这次任务完不成,要扣饷的。

        他婆娘倒机敏的:“我就没听说干这种事要扣饷的,知州敢干,咱们就告他状去。”

        郑有斌只好退而求其次,又道:“朝廷还征招一百学徒工匠,报名的挺多的,比上学的多,咱们去学工匠,将来可以当吏和官。”

        这次他婆娘倒同意了。

        原来朝廷这次除了招专门的学生外,还另外招一百学徒工匠,和五十名学徒郎中。

        前者不要求会识字,进当地匠作所当学徒,朝廷包吃,回家住,如果家不在县城,距离远的,还包住,不收费,但前三年不发工钱。

        学徒工匠进去后也得学识字,当然只学基本汉字,不会去学四书五经之类传统文学,可能还要学简单数学之类。

        反正前三年是一边学习一边提升,三年后考核合格,留下继续当工人。

        身份为朝廷匠作所学工,这时每月会有五百文,同样包吃或包吃住。

        工人时间为五年,一般都还是在当地,五年后再考核,如果合格就正为朝廷正式工匠,享受吏员待遇,这时工资就相当于衙门的各吏员,最少也是五贯起。

        成为工匠之后,就可以分派到别处,也可能留在本地匠作所。

        而且以后每五年考核一次,还可以晋升为大工匠,特级工匠。

        只要能晋级到特级工匠,就会和官员一样享受品级。

        最低也是正九品起,正为朝廷正式官员。

        另一种学徒郎中要求就一样了,起步要求会识字。

        然后先在本地蔡州的朝廷医院当学徒,五年考核合格者,成为正式医工,直接为从九品官员。

        考核不合格的可以自己选择回家或继续留着学,后面每两年可以再考一次,直到你录取为官员为止。

        成为医工后,五年再考核一次,如果合格,将成为从八品官员,为医生。

        之后同样是五年,可晋升医师。

        郎中学徒和工匠学徒一样,包吃住,前五年没钱,后面成为官员就有钱了。

        从这两项学徒来看,工匠学徒要求低,待遇也略差,后者要求略高,起码要会识字,待遇略高。

        如果两个同年的学徒同时往后二十年,二十年后,郎中学徒的官职,应该超过工匠。

        郑有斌婆娘一听郎中学徒起步就是从九品官员,还想让丈夫开开后门,直接去学郎中学徒。

        这不比读书识字好?读书学生三百名,将来还得科举,难怪刘氏不同意了,不如做郎中学徒,将来直接当官。

        郑有斌道:“特娘的,郎中学徒要求太高,要会识字。”

        “咱家娃儿又没学过,都怪你,我早说要去识字。”

        他儿子不识字,没办去做郎中学徒,而且这郎中学徒报名的太多,有人家娃儿才识一百多个字都敢去报名。

        “现在郎中学徒报名太多,朝廷还得筛选,优先选识字最多的。”

        “咱家娃儿,要么去读书班,要去工匠所。”

        郑有斌婆娘只好道,那去工匠所。

        接着郑有斌游走一圈,隔壁邻居其他亲戚什么都不同意去读书班,所有人对郎中学徒最感兴趣,因为这个出来就是官,起步高。

        可惜要识字,于是大部份人都想去学徒工匠。

        郑有斌转一圈回家的时候,正好遇到郑有财回家。

        两兄弟大喜,郑有斌赶紧把这事告诉他。

        “特娘的,这婆娘傻了,还好老子回来的及时。”郑有财骂骂咧咧冲进院子。

        他和李亮当年都是金国小兵,同乡周勇当时职位比李亮还高,结果因为李亮跟着当时军中一个百户学过几十个字,没错,开始李亮只识得几十个字,后来加入宋军时,居然职位高过他和周勇。

        之后李亮一心求学,在军中也积极参加学字班,等周勇和郑有财想学时,李亮已经把他们两甩下来了。

        郑有财和周勇是真学不来。

        这些年宋军中都有扫盲班,可以自愿去学,李亮据说现在已经识得一千多个字,官到副指挥,他郑有财几年时间才识得两三百个字,官升副都头,与李亮差了两级,差距越来越大。

        这次要不是跟着李亮抓了一大波野人,加上李亮举荐,他都升不了副都头。

        <div  class="contentadv">        这必须要识字啊。

        现在郑有财自己学不来,肯定要儿子去学。

        等他回家,二话不说先把刘氏训了顿,刘氏哪敢违丈夫的意,而且这次丈夫打算接她入营,她只好同意。

        但现在有个问题,丈夫过来接他去海叁城的,儿子可以跟去海叁城,也可以留在蔡州,但留在蔡州就是儿子一个人在家,虽然可以住学校什么,习惯吗?

        刘氏的意思是,让儿子也跟去海叁城,那边不是也有学识字的学堂吗?

        “千万别去那鬼地方,方圆百里看不到一个人,有也是野人。”郑有财大骂。

        他在长春和海叁城两地是呆怕了。

        “咱们五后就能回来,我已经去了一年多,我们再去住三年多就可以回家。”

        “家中不是有斌在吗,娃儿平时吃住在学堂,又不用我们操心,放假的时候,住到有斌家去。”

        “我和有斌说好了,每年给他十二贯钱,在我们照顾娃儿。”

        “这么多钱?”刘氏又小气了,顿时尖叫起来,不是说假期比较少吗,一年给这么多?

        “你这什么混话,家中的田不要有斌帮忙照看吗?这点钱不多,咱现在是副都头,副都头知道不?”郑有财傲然道。

        这点钱对郑有财来真不多,特别是他们海叁城的,比其他地方的武官饷银都高。

        而且家中五十多亩田,都得靠郑有斌来照顾,虽然郑有斌只要雇佣些人帮忙,但也会很忙。

        一般来说,像他们这种常年在外的武官,家中劳力没有的,可以雇佣邻居帮忙,然后分成。

        比如一亩田田产两石,邻帮忙后可以得一石。

        各地分成不同,蔡州这边最少一半起。

        没办法,你家中没劳力,需要别人帮忙这是必须的。

        郑有斌还得帮他们养牛,他们家耕田用的牛又不能带走,所以这一年十二贯真的不高。

        刘氏被说服了,唯一就是怕想念娃儿,毕竟娃儿才九岁,就要和父母分开几年。

        但古代孩子都比较独立点,这九岁的娃估计得相当于后世十三四岁以上,反正有郑有斌照顾,还可以住在学校,肯定不差。

        郑有财最后道:“你要想娃,到了海叁城再给俺生一个,特娘的,现在家中人口多有优惠你不知道?”

        朝廷鼓励生育,郑有财就想生个七八个。

        “呸”刘氏红着脸呸道,心中也是跃跃欲试。

        郑有财这时哈哈大笑,赶紧抱起婆娘往里屋走。

        当天郑有财和儿子婆娘都说好了,但第二天他又改变主意了。

        次日郑有财带着儿子,李亮则陪着一个亲戚家的孩子,两兄弟去了当地街道衙门。

        蔡州府城内据说被分了十几个街道,街道有街长,归属州衙门管,街长副街长都是吏,基本是退役的军士中选出来的。(当目前都是受了轻伤回来的)

        李亮和郑有财将来的梦想,也是退役后回来当年吏。

        两人刚到街道,就看到一个熟人,正是他们这街道的街长李长福,还算是李亮邻居。

        李长福和他们当年一起参与了围剿拖雷的大战,后同样参入宋军,之后被调到其他处,前年参与了征西夏的战役,腿上受伤回来,当了街上。

        几人也多年没见,双方赶紧搂了下。

        李长福腿脚不利,走路一拐一拐,但气势不弱,毕竟现在算是当官的主要吏员。

        “这边现在有街道了?”李亮笑问道:“咱海叁城还没有。”

        “朝廷设宁夏制置司时弄的,先在西夏那边实行,然后推广到中原。”李长福道:“”

        “在我们州府级的城内,每十户一组,每百户一小保,每五百户一大保,每一千户为一街道,五千户以上为镇,万户以上为县。”

        “蔡州现在还有镇呢。”

        “原来如此。”李亮眼睛一亮道:“那岂不是有镇长?”

        “有啊,李亮你这官职,将来要中退役,至少是个镇长。”

        “要是你识字够多,通过考核,还能干县令。”

        “老子能干县令?”李亮一脸不可思议。

        李长福道:“当然可以,只要识字够多,能通过考核,隔壁上蔡县(蔡州属县),县令周老九,你也认识啊。”

        “草,这家伙也能干县令?”李亮和郑有财同时破口大骂。

        但周老九起步比他们高,蔡州属于金国时,周老九就是金国汉军千户,还识一大堆字。

        当年周老九是金军,跟着宋军打拖雷,结果宋军后面反水,灭了金军,然后押着金军去河边,问降不降,不降的一律砍头。

        周老九第一时间降了,李亮和郑有财当时就在场。

        这家挺能打的,又识字,加上反本就是千户级,降了宋军后直接为副都头,然后带着李长福参与了征西夏的战役。

        周老九也受伤回来,右少了两根手指,不好拿弓和刀,回来时是宋军副指挥,和李亮现在官职一样。

        去年回来时三十六岁,原本安排了镇长给他,周老九非要去竞争县令。

        军官回来当县令不需要科举,只需要通过考核。

        “怎么考核?”李亮听的眼睛一亮。

        “有笔试,还有实习期。”李长福道:“周老九挺厉害的,先过了笔试,实习期一年,一个月前刚刚满一年。”

        “上蔡县在他治下,居然粮税商税都增了,人口也增了不少,朝廷考核良好等,转正为正式县令。”

        郑有财急了:“他懂治民?他那什么书什么经都没读过,就识点字。”

        李长福道:“四书五经时吧,朝廷对武官没要求,只要政务考核合格就行。”

        上蔡县去年是纳税大户,朝廷对当地的征兵,征粮,征税,人口增长等各种指标全完成了,谁还管你会不会四书五经。

        现在四书五经儒家经典在大宋已经靠边站。

        李亮听到这里眼都红了,感觉自己将来也可以回来干个县令。

(https://www.biquya.cc/id114664/166164045.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