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一品富贵 > 第四百八十五章 南方 上

?看更新的同时不要忘记点击一下右上角签到

  

  作者写书不容易作者写书不容易作者写书不容易希望有能力的朋友能为作者增加一些订阅,打赏,月票。经济较困难的朋友能为作者增加一些点击,推荐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实这个道理宋九以前也提过。

  

  不要以为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平庸,难得糊涂,夫子讲的是出世之道,让人学习如何平庸装糊涂难道是夫子的心意吗?

  

  所以这个平庸就是追求大道中的那个一。

  

  佛家也讲过,途途同归,万法归一。

  

  道家讲阴阳,阴重时往阳上调济,阳重时往阴上调济。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政局制宜,因时局用人,穷的时候要重用会经营的人才,军事弱的时候要重用会领兵作战的将领,这才是中庸。

  

  只是宋九也能说是“不学无术”,他不是理论家,因此讲不出天花乱缀的大道理。

  

  不过赵匡义也听明白了,实际朝堂中什么平衡之术,就是一种中庸。

  

  因此隔了两年后再次看了这封奏折,赵匡义感到无比亲切,然后说道:“字还是这么丑啊。”

  

  两个太监笑了起来。

  

  不过他们总算听出来了,赵匡义语气中那份喜欢,可他们也不大明白,既然如此喜爱这个宋相公,而这个宋相公确实也有很大本事,为什么不重用他?

  

  赵匡义道:“你们下去查一查,将宋公这两年所做的事一一禀报于朕。”

  

  不过这里他又犯下一个错误,那就是不当用宋公这两个字。

  

  两个太监心领神会地下去。

  

  ……

  

  “这里就是天堂?”

  

  潘怜儿好奇地问。

  

  可能以后吕蒙正、寇准与宋九都能进入史书上名相行列,然而三人都有一个显著的缺点,那就是生活比较奢侈。也许在奢侈上宋九不如吕寇二人。

  

  可是宋九为了谋财。带头经营,恐怕也是他以后在史书难以抹去的污点。

  

  当然。宋九不会这样想。

  

  俺们一不偷二不抢,而且做了那么多事。用正当手段获得财富,难道错了吗?

  

  因此宋九与他一家人南下,雇了好船南下的,也没有吃到位辛苦。

  

  然而潘怜儿是北方人,在陆地上十分习惯,实际她也随宋九南下两广,不过相比于两广,苏州如今水的面积更广,到处都是湖泊汊河江海……

  

  不是太讨厌吧。最少比西北好,可到处都是水,水连着水,让潘怜儿有些不习惯。

  

  而且丈夫说是天堂。

  

  这就是天堂?

  

  现在不可能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

  

  杭州虽然不错,还不是南宋的首都呢,就更不要说是苏州了。

  

  也许苏州还不错,不过相比于更繁荣的北方大城市,苏州也就那么一回事。至少与天堂一点关系也没有。

  

  宋九徐徐说道:“我说天堂是有原因的,一是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

  

  潘怜儿摇头。

  

  中国文明主要发自于河洛,实际就是渭水下游到洛水之间,主要在陕西东南与河南一带。因此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也在这一地区。虽然苏州是春秋吴国首都。不过吴国在那时候还是一个南夷地带呢。

  

  当然不仅是这条理由。

  

  “其次这里的地理位置。”

  

  这让潘怜儿无可否认了。

  

  以前大禹划分九州时扬州是最末一州,水多啊!

  

  水多沼泽多,蚊虫多。气候湿闷。

  

  因此包括在唐朝,全国最好的地方是在关中。不过从唐朝开始。南方开始变得重要起来,到后期是一蜀二扬。最好是四川成都,第二好是扬州。

  

  宋朝北方水土恶化,南方也越来越重要。

  

  “第三是这里的人,他们比较纯善,虽然纯善意味着这里出不了多少好战士,但也意味着矛盾不会多,治安好,适宜居住。其次这里的人比较聪明,聪明也意味着狡猾,可也意味智慧,与谋手改善生活、创造财富的本领。因此我说它是天堂,但天堂之门没有打开之前,必须要有一个人去开启。”

  

  “爹爹,你开启这个门吗?”暖暖问道。

  

  “想试试。”

  

  在这番对话中,宋九一家来到苏州。

  

  这些年宋九积累了不少好名声,闻听宋九到来,苏州父老乡亲欢声雷动。但出忽他们意料,宋九完成交接后,便装离开苏州城,将政务交给了通判以及各个胥吏,下去转了一个多月才回来。

  

  然后将苏州各个富豪召集。

  

  这才开始治理。

  

  宋朝官员是生活在天堂之中,相对而言除了极个别人,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其他人上上下下,其实就象苏东坡那样在大牢里呆了一呆也就放出来了,卢多逊虽苦逼,但也没有关进大牢。

  

  特别是一些宰相外放后多有政绩,然而许多在地方上表现很出色的官员到了两府表现却不好。

  实际这个道理很简单。

  

  就象读书,在两府里日理万机,那是在大学里深造,在这种宽松的政治环境下,下放到地方没有压力,比如高中生进入初中读书,除非笨得不能再笨,不然表现能不好吗?但一些成绩好的初中生到了高中,课本难度增加,又未必成绩会好了。

  

  宋九虽未成为东府首相,不过担任了多少年的西府首相,一个苏州是难不倒他的。

  

  然而以他声望,那怕及格了都过不了关,因此要更好。

  

  “诸位,夫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担心分得少,而是担心分得不均匀,不担心贫穷,而是担心不安定。”

  

  宋九劈开第一句,让这些乡绅毛骨悚然,这个宋相公是神马意思啊?难道也想来一个均贫富?

  

  “诸位,你们翻一翻史书,华夏大一统时间很短,夏商周不提了,太远。又是诸候制,不能算是真正大一统。要么就是秦汉晋隋唐以及我朝。秦朝不能算,那是一个暴虐的王朝。西汉不能算,王莽篡汉,天下不服,兴起激进的改革,让许多人怨气冲天,由是灭亡。西晋不能算,八王乱国,导致灭亡。余下的诸朝如何灭亡的?没有兼并严重,有没有张角?有没有孙恩?有没有瓦岗寨?有没有黄巢?”

  

  “但你们放心。我不会剥夺你们的利益与财富,陛下也不会允许我这么做。不过我再说一件事,若是让你们去了夔峡地区,会不会积累如今的财富?为何,因为有良好的环境与基础。以前我说过开源与节流,有人认为天下财富是衡定的,开这个源便会少那个流。然而一个简单的道理,我朝国家收入几乎是太祖开国之初的四倍以上,为何民不苦?人口增加了。财富增加了,因此税务增加,民而不苦。”

  

  “这就是开源,这就是我所说的基础。以及我以前在朝堂上所说的共赢。若是这里的经济基础更好,百姓更富,你们会不会有更多增加财富的机会?”

  

  没有高深的大道理。然而让人不得不心服。

  

  实际宋九不需要这样做,接下来种种措施就是钱。以他家的经济,以及人脉。可以随时聚集几十万缗钱砸到苏州,而不象王禹偁那样的苦逼。

  

  不过宋九没有选择这条道路,他还是想创造一种模式。

  

  因此有了今天这番接见与谈话。

  

  于是有了接下来的种种举动。

  

  不担心治安,苏州百姓比较纯善,治安情况远好于其他地方。

  

  主要还是经济与民生。

  

  然而不是港口,虽然有长江。

  

  但这时的长江下游与后世的长江下游情况不同。后世的入海口若算从海门就要算起,但现在的入海口要从泰兴算起,所以在史上范仲淹苦逼的带着兴化百姓筑海堤。

  

  因此苏州不能建设好的海港。

  

  有利的一点就是面积更大,包括部分上海地区,包括宝山嘉定。南边还有,松江、金山、奉贤则属于秀州管辖,至于川沙与南汇以东地区,仍在大海里,等着时间之河将泥沙淤泥出来。

  

  这样广大肥沃的地区,如今人口并不多,因此有着开发的远景。

  

  宋九先画了一幅图,开发围田与圩田是不错的,然而胡滥开发,导致河流变细,湖泊减少,往往造成了无数涝灾。相比于往西去的圩田,围田开发难度比较低了。圩田才是奇迹,与湖争田,与沼泽争田,庄稼与百姓皆生活在河面之下。

  

  不过下游地区也有麻烦所在,那就是短平快,一旦台风来临,带来大量山洪暴发,即便离海近,也要有许多蓄水的湖泊,以及泄洪的河流。这个面积必须保留出来。

  

  实际在书院编写的那个大部头农学书里也再三提到了。

  

  这个地图便是所必须保留的河湖宽度面积示意图。

  

  余下的就可以开发围田了。

  

  由百姓筑围堤,然后分配耕地。然而这需要官府提供大量材料,扣压税务那也不行,宋九不是王禹偁,就如宋九来到苏州第二年,三司收入减少,赵匡义责问。三司使陈恕说了一句:“今国用军须,所费浩翰,诸州凡有灾害,又必须要尽可能以罢免税租,臣等每举权利,朝廷又说侵民为虑,皆不同意。纵使耿寿昌、桑弘羊复生,也所不逮。臣等才力低下笨拙,只好尽心经营,但终不会让圣上满意。”

  

  赵匡义忽然想到宋九所说的节流。

  

  不过节流重要,开源也重要,于是强词夺理说:“卿等清而不通,专守绳墨,却不能替国家增加收入,解决支出烦恼,就象京城仓库主吏当改职者,簿领中一处没有处理,便导致后面十年五年不能决断,以至贫无资给,转死光壑,此卿等之过也,岂不伤和气?”

  

  其实就是一句话,说减轻税务,那么国家怎么办?但国家也必须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支出,这样支出减少了,税务也就自然而然减少了。如果官员个个开宝马,养七十二奶,税务怎能减少?官员怎能不贪?

  

  但这个问题很麻烦,至少在宋朝是官本位思想,士农工商!(未完待续)

(https://www.biquya.cc/id11449/6387382.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