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京营开拔
天津卫。
天启二年,正月二十。
自从泰昌元年天津卫设府以来,天津卫从来没有像现在这般繁华过。
受益于开海与屯田,大量没有生计的流民来到此地,给这里带来大量的劳动力。
来自京畿与江南各地的行人商贾,也纷至沓来,想要在这个京畿要冲之地早早立足,扩大财源。
达官显贵想要在这里,购置产业,提前布局布局。甚至还有一些贩夫走卒,见天津卫日渐繁华,就来到这里看能不能安身立命,找一门生计。
虽然这些人目的各异,但有一点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就是给聚集在这边的流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而这一点,身为天津府知府的左光斗最为清楚。想到这里,他停下手中的毛笔,看着自己题本上还未干涸的字迹,心中也甚是感慨。
前年泰昌元年,他出任天津府巡抚的时候,天津卫只有十五万人,就这样还是因为其在京师之侧,以及大明两百年来人口不断积累的结果。
平时除了驻扎的官兵与本地居民外,也只有过境的漕帮和买地筑坨存盐,以备查验待运的盐商才会关注此地。
在其余人看来,天津的吸引力远远不如二百里以外的京城。那里要啥没有,何苦要来天津这种“荒凉”之地受罪呢。
但现在仅仅经过一年有余,天津卫的形势完全变了。
经过左光斗简单统计,天津卫的人口已粗略增至二十一万人,增加三成有余。并且按照这个速度来看,今明两年的人怕是会更多。
想到这里左光斗就是一阵头疼,如果这些应募过来屯田的流民也就算了。但自己这一年辛苦开垦田土,招募流民吞屯田。但来天津卫耕种的流民也只有三千户,一万五千人左右。
虽然这个人数很不错了,但与新增六万多人相比,这个数字不够看,甚至算少的了。
这也意味着天津卫城中,新增了四万多讨生活的人,伴随而来的治安问题也越来越多,赌博、拐卖、经商纠纷、海贸纠纷,海关税赋等等问题,着实让左光斗头疼不已。
“知府大人,京营今日就要登船了,朝廷嘱咐的钱粮也早已装备上船。我们衙门要不要送一送京营,略尽地主之谊。”
还在思考的左光斗被门外的一道声音打断。左光斗回过神,知道门外是通判禀事,不过他听完后却摇摇头道:
“不用了,我等把钱粮准备好就行了,去了反而干扰他们。只派衙丁去看看,维持秩序,不要生出来什么事端就不好了。”
“属下知道了。”
听到屋内左光斗的话,门外的通判只能无奈点头。果然如他所料,知府大人连京营的面子都不给。
不过通判虽然无奈,但也知道左光斗素来不爱这种迎来送往的事情。
他也是习以为常了,也不担忧左光斗有什么麻烦,谁叫人家后台大呢。
而另一边的天津府码头。
在各营将官的督促下,耀武军两营的士卒正在有条不紊的排队上船。
只不过虽然有将官的督促,但是整个队伍的速度不算快,直到现在也才上了一半人。
这是因为京营士卒大多来自山东内陆一带,许多人没有见过船,更别说见过海。虽然之前早就嘱咐过这些人上船的注意事项,但真正见到大海以后,许多人还是心里发怵,不敢上去。
最后在将官的嘶吼跟捶打下,这些士卒才堪堪上船。但上去以后更是慌得不行,见船只稍许摇晃就慌得不行,引来其他人阵阵耻笑。
而在码头上,孙应元跟赵率教二人一边看着手下兵马上船,一边忍不住吐槽起来。
“这个天津府衙门倒是硬气的很,居然连个典吏都不来。”
见衙门不来送迎,只是派一些衙丁过来,耀武军参将赵率教当即面露不满之色。
他在军旅多年,虽然知道文官地位要远远高于武官,但作为京营的兵马,天津府衙门连个典吏都不派,着实有些说不过去了。
“呵呵,赵参将莫生气,这个左光斗我是知道的。他是东林出身,与刘一燝、孙承宗、叶向高等人很熟悉,与辽东巡抚杨涟更是至交。
其为人正直,平时对这些迎来送往之事很是厌烦,就连去年叶向高来京城路过天津,他也只是递上书信,没有迎接,更何况我们呢。”
作为皇帝亲自选拔出来的将官,孙应元对于这个封疆大吏的熟悉程度远远大于赵率教。
<div class="contentadv"> 赵率教没有想到这个左光斗居然后台这么硬,怪不得如此不近人情的做法,在官场内还能没事。
“我们怕是最惨的,这坐船虽然快,但我听说风浪也很大,但凡触及礁石就是船毁人亡。这些士卒许多没有上过船,在上面待的时间长了怕是会上吐下泻,甚是难受,等到了辽东,估计站都站不起来,更别提打仗了。”
孙应元闻言也是点头,他也觉得此事很是匆忙,他们根本没有多少准备。
水师官兵更是如此,他刚才与水师的人聊天,就见有登莱的水师官兵抱怨,说为连年都没有好好过,正月二号就出发了。
“朝廷安排自有道理,岂是我等可以非议的。我等只要做好分内的事情就可以了。”
他说着就望向西北方向,自顾自的说道:
“不过现在泰宁侯率京营大军已经开拔了吧,现在都估计到永平府了。”
由于没有休整好,他们二十日才出发的。但陈良弼他们却不同,他们按照原计划十五号就走了。
“他们出发得虽然早,但如果水师的人没有说错的话,我等哪怕二十号走,估计到的日子也比他们要快。”
看到士卒已经尽数上船了,赵率教也不多言,直接招呼孙应元上船。他们出发已经迟了,如果再拖延,哪怕是真晚了。
孙应元默然地点点头,跟着赵率教起身就往船上走去。
这次开拔的只是京营的两个营九千人左右,为此登莱与天津水师纠集水师与民间船只多达一百多艘,其规模要远远大于之前运粮了。
并且与运粮相比,运人要更加小心,对此水师官兵也不敢怠慢,小心翼翼,唯恐出现什么意外。
“开船喽!”
伴随着一声声的号子,在天津港口的船只纷纷升起了船帆,上百艘船一起拉帆有种遮天蔽日的感觉。
虽然繁华的天津港,这种情形早已习以为常,但上百艘船只竞相出海的情景还是很蔚为壮观的,惹来码头上的人一阵阵惊呼。
而船上京营的士卒现在就算再怕依然无用了,只能一边稳住身子,一边怀着忐忑的心情,祈求一路上平安无事,能顺利抵达辽东。
——
无论是天津还是北京,京营出发的消息只是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对于他们来说京营的事情只是一时的新闻罢了,他们更在意的是如何生计,如何有一个更好的前程。
为此有些士子天天在图书馆外排队,希望在里面看书抄书,不知是为了功名,还是为了抄书赚钱。还有些不识字的百姓或去通州、或去遵化、天津干活。
“朝廷新设京师同文馆,本是为了翻译西洋著作,以为我大明之用。但西教僧侣过少,翻译缓慢。为此陛下开恩,特命京师同文馆开科招募生员。只要为秀才以上生员,便可前往京师同文馆应募,如果优秀者,哪怕没有没有功名在身也可。”
现在京城的一家茶楼内,报博士正拿着一份《大明日报》诵读。
茶楼里的顾客有人喝茶,有人吃酒,但大多人都在认真听报博士的诵读。现在听报纸已经成为了京城人吃茶喝酒,亦或者茶余饭后消遣的重要方式。
毕竟在天子脚下,一板砖拍下去都能砸出来两个官,如果谁不了解朝政动向,平时的聊天根本聊不进去。
“这可是个好营生,我可听说最近天津府那边来了一些西洋番,说的话根本听不懂,必须靠译者翻译才行。但是翻译难寻,为此有些与西洋做生意的商贾,给翻译开除的月酬高达十两一月。如果愿意跟随商贾前往澳门或者南洋,那么月酬可高达二十两以上。”
一个头戴方帽,身穿青衣的商贾见京师同文馆居然招生员学西洋话,当即惊讶起来。
他早就听说译者难寻,没有想到皇帝居然招人学习西洋语,这可是一个大好的机会。
“哼,大明士子放着圣人经典不学,学什么西洋话,真的是舍本逐末。现在朝廷改制国子监,秀才有这功夫,还不如考入国子监学习呢,学习西洋语有什么用。”
那个商贾的话一说出来,顿时引来众人冷笑与冷嘲热讽。在他们看来西洋话没有什么用,还不如去国子监呢。
根据之前朝廷颁布的制度,规定各布政司每年可从辖区的府县各学内,每年贡举学行兼优、年轻有为者二十人到北京国子监学习,再选二十人到南京国子监学习。
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共选拔六百名士子学习,学制跟以前一样,还是为四年。
等学业成功出来,就如同举人功名,既可以参加会试,也可以到吏部等候补缺。
这跟去京师同文馆学西洋话比起来,真的一个是天上,一个是地下。
(https://www.biquya.cc/id113806/166632893.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