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明史》 《清史》成书
紫禁城。
“陛下,国史院《明史》、《清史》皆已编修完本,还请陛下批阅。”
“朕知道了。”
朱怡炅翻开萧仁方递送上来的《明史》、《清史》两部定稿,主要都是《清史》的定稿部分,《明史》则都是南明四位皇帝。
前面的部分,早已在之前几年就呈递皇帝,断断续续批阅过了。
这两部交替史书,粗略算下来修订了起码得有五年多,中途还反复来求见过皇帝。实在是有些敏感内容,国史院官员不好写上去。尤其是南明十八年,不仅是血泪史,而且还能治疗低血压。
朱怡炅经过深思熟虑,最终给出批复:“以史为鉴,务必求真。”
他到底不是旧时代的皇帝,虽然因为时代局限性,能做的事情不多,也就是进行有限的改革。但只是修史,那还不需要为了宣扬自己的正统性,就故意歪曲美化历史,而且他也不需要天下读书人的认可。
反正他的暴君之名,已经被天下的读书人们给钉死了,不用指望一本史书就能改变什么。
朱怡炅仔细翻阅两部史书定稿,没多久便感到血压攀升:“嗯,《清史》、《明史·南明诸帝》都没有问题了,两部都可交予内阁签订,再与宣传部刊印宣发吧!价钱不用定的太贵,就按正常史书镐售卖即可。”
“臣遵旨。”
萧仁方连忙拱手应道。
说罢,心头顿时长出口气,原本悬着的那块大石也终于落定了。
从当初刚接手国史院,为两朝修史的意气风发,到后面的劳心劳力,锱铢必较,这修史当真不是常人能干的。
不过,若让他重新选择,他还是会乖乖接旨跑来统管国史院。毕竟这可是名垂青史的好事,而且大明新朝的皇帝还一改历朝历代,修出来的史书都是要宣发刊印天下,供平民百姓也能观看。
这就是名望了,任谁都无法拒绝。
而且,实际上大明新朝国史院,这修史成书的速度,已经算很慢了。因为萧仁方一直都在逐文核对,还要呈递皇帝批阅修改,去掉那些明显不符合实际,却又吹捧皇帝的。
前明修《元史》也就用了不到一年,还用上了走访调查的时间,而其他各朝修史同样也都在几年到十年。
大明新朝修的《明史》本就已经差不多修完,至于为何满清一直过了十年后才正式成书,前后历经九十多年,堪称历朝之最。
只能说,难怪后人都鄙夷《明史》的准确性。
朱怡炅说道:“《明史》、《清史》既已成书,那国史院今后便与礼部、户部协同,共同修订《中华字典》吧!”
此《中华字典》非彼《中华字典》,而是广义上的华夏中国各民族通用字典,肯定不止一部,例如苗汉字典、瑶汉字典、壮汉字典……等等。
现阶段成书的也只有瑶汉字典和壮汉字典,苗汉字典还在编纂过程中,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寻找这些少民语言文字中,与汉字汉语相似,实在不能相似,那就直接翻译同化。
<div class="contentadv"> 这项工作一直以来都是礼部长期在做,现在国史院修完了史书,倒是可以稍微空出来一些时间,去配合礼部与户部修订各族的《中华字典》了。
这件事迫在眉睫,广西、湘南、西南等地还好说,广西壮民本就高度汉话,湘南、西南要么长期战争,消耗了大量人口,要么就干脆是土司自治,只是逐步改土归流。
但广南的越族就不好说了,这里虽然已经被大明实际控制,而且受到中国文化体制影响很深,但这里的百姓九成九还是越族百姓。
汉人往这里移民的速度很慢,就算移民了,一时间也难以融入,基本就是汉人是汉人的村镇,越族是越族的地盘。
朝廷搞的鼓励通婚政策见效很慢,不仅是汉人不愿意娶这些广南“蛮夷”,还在于两边语言不通。
这就导致汉越矛盾频发,很多时候都不是广南官吏故意挑拨,纯粹是语言交流障碍带来的问题,而广南官吏进行调解处理的时候又不可避免带有严重倾向性。
甚至这都不是在故意歧视广南百姓,朝廷在西南等地的官吏,同样选拔、提拔那些地方吏员,也往往更看重汉人。
只不过现阶段少民吏员很少,而广西这些府县,壮民为主的少民高度汉化,他们生活的地域大多都是壮民吏员,所以就算倾向汉人,也总能留给壮民不少机会,问题并不突出。
而广南省这里则要严重的多,广南官吏为了更好统治这里,先是故意激起广南民变,狠狠杀了一批后。又开始大肆重用提拔广南的汉人吏员,汉人不够,就用苗人和会说汉话的越族。
广南有很多苗人,这些广南苗人也是最早从中国迁出的苗人,到了后世已经几乎遍布东南亚。因为苗人族群太庞大,所以遭到越族忌惮,将之视作二等公民,打压抵制。
当然,汉人原先也是二等公民,但现在不是了。
苗人作为华夏大家庭,肯定比这些长期脱离在外,独立建国的越族与汉人更亲近,而且汉苗在语言上也有不少想通。
广南官府重用汉苗,却有意忽视越族吏员。
这些越族自然不满,虽然不至于酿成暴动,但阳奉阴违,矛盾冲突几乎层出不穷。
毕竟,汉人强大,统治了他们,这他们认了,可是凭什么苗人也能跟着喝汤,甚至踩到他们头上,这些苗人曾经可都是二等公民,数量也不如越族庞大。
可以说,从广南民变过后,至今不过一年,只是广南巡抚崔盛亲自递上来,关于广南汉越、苗越矛盾骤然激增的奏章,就不止一封。
虽说还没到非常严重地步,毕竟明军刚刚在广南杀了个血流成河,余威尚在,但长期下去,肯定得出问题。
而且也不能压着,一直压着同样会出事。
只能从教育、文字上入手,只是广南的汉人官吏学会越语不行,还得进一步普及汉字,让这里的越族百姓都能学会认识汉字汉话,打通两边的语言壁垒。
国史院去配合礼部、户部修订各族的《中华字典》只是一环,还要往广南、西南等少民地区增派学堂。
这是个长期工程!
(https://www.biquya.cc/id113580/165643406.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