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最怕游击战
“报,明国皇帝亲领大军分两路来攻,一路走草原,一路走辽西走廊,号称百万大军!”
多尔衮听得脸色铁青,接了具体奏报之后,立刻大声喝令道:“再探!”
他是真没想到,明国皇帝竟然领这么多兵马前来攻打大清!
虽然他也知道,明国肯定会来打辽东的,但是兵力之多,还是出乎了他的意料。
号称百万大军,这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是几十万人马肯定是有的。
明国皇帝亲自领军,哪怕事先已经有过类似的估计,事到临头,还是给了多尔衮很大的压力。
这个时候,大清刚刚得到了甘薯这种奇物,正在大力推广,并且经过前几年的休养生息,差不多刚能养活目前的人口,就等着地里的粮食收获呢!
这一刻,他真的是体会到了当初明国那边的心情是如何的了。因为大清对明国用兵的时候,也是喜欢选在粮食即将或者刚收获的时候,就能就地补充粮草,减少后勤压力。
现在就抢收粮食,这都还没到收获的时候,减仓是必然的,又会造成粮食的紧张甚至是紧缺。要是再等两年,那大清就能做到兵精粮足了啊!
他正在想着这些时,奉旨赶来的亲王贝勒们便陆续到齐了。
于是,多尔衮便立刻宣布了前线快马送来的紧急军情,还补充说道:“从草原来犯的明国骑军,大概是五六万左右,由首辅范景文统领,兵力还不算多,但是,从辽西走廊过来的明军主力是明国皇帝亲领,前锋一口气攻到锦州,后面还不知道有多少军队,号称是百万大军!”
多铎一听,不但没有害怕,反而露出了兴奋之色,当即大声说道:“那不正好,我们不是刚和那些西夷做了买卖,自生火铳都有五千支,正好可以用上了。”
豪格听了,也是附和道:“辽东是我们的地盘,萨满保佑,明狗还从来没赢过,这一次也要把他们都打得全军覆没!“
尼堪等人,也是丝毫不怯,扬言要报仇雪恨。他的耳朵自从上次在关内被震聋之后,便一直不能恢复,听到的声音很微弱,以至于平日里他都是最大嗓门说话。
他们一个个都这么表态,自然也是有他们的底气的。
满清吞并朝鲜之后,得到了大量的人口,打压原本朝鲜的官吏,给那些奴隶一样的底层一点好处,使得满清这种蛇吞大象的举动并没有引发消化不良。
此时的满清,军队已有三十万左右,其中鸟铳兵有十五万左右,燧发枪兵也有五千多。
这个兵力规模,比当初吞并朝鲜之前,已经足足翻了一倍。如果只是用来守城的话,还可以再征集民壮,能再得二十来万兵力守城都是没问题的。
如果加上草原上的附属部族,多个十几万骑军,又是没问题。
这么庞大的军力,以前可是从未想过的。哪怕这些兵力并不只是集中在辽东,一样让他们底气十足。
多尔衮见士气可用,心中倒也稍微放松了一点,不过他还是分析局势道:“草原部族那边,需要应对明军的偏师,怕是无法征召了。为今之计,重中之重,就是打败明国皇帝亲自统领的这路大军,便是决定胜负之关键。来犯明军越多,运输粮草物资必然要越多。朕决定弃守各地,就守辽阳重镇!”
辽阳离沈阳就只有一百二十里,并且辽阳是原本明国在辽东的军政中心,因此城池高大坚固,城防设施也都完善,是个可以驻守重兵的好地方。
听到这话,尼堪当即问道:“陛下,那海州附近的粮田怎么办?”
自从五六年前明军全部退回关内之后,关外便都成了满清的地盘。
辽西走廊虽然也有很多明国卫所兵开垦出来的粮田,但是考虑到明军有可能出关打击的情况下,辽西走廊的粮田大部分都荒废了。
但是,海州这边,离山海关就非常远了,大片的粮田,自然不可能荒废。吞并了朝鲜之后,满清就迁移了很多朝鲜人到海州这边务农。
因此,辽西走廊那里放弃了没人在意,可海州这边也要放弃,就有人舍不得了。
多尔衮听了,倒也没有独断专行,而是解释道:“海州离海边只有一百二十里左右,并且还有河流相通。明军的水师又占优,我们要想在海州和明军打,定然会困难不少。因此,放弃海州,延长明军的物资补给线,从而可以考虑出骑军绕后切断明军的物资粮道,就必须有足够的空间才行!”
尼堪听了,想了想认可了这种说法,便没有再说话。
要知道,当年的松锦之战,决定胜负的,也是大清这边截断了洪承畴的粮道才导致明军崩溃的。
多尔衮见其他人也不再有意见,便下旨撤离海州的军民,至于粮食,能收多少便收多少,其余地都烧了。
不管如何,这也算是一种坚壁清野了。
这些奴酋们,自己都没意识到,如果换成崇祯十七年前的话,他们绝对不会这么做。就算攻打辽东的明军再多,他们铁定也是迎战,而不是先退缩,还要搞坚壁清野!
这坚壁清野可是双刃剑,先割伤自己,再看能不能割伤敌人的。
随后,多尔衮又从朝鲜和辽东其他地方调集兵力,意图在辽阳和明军决战。
当然,在辽阳之前的门户,鞍山驿堡这个易守难攻之地,也是派兵驻守,不让明军能随意长驱直下到辽阳的。
多尔衮的打算,就是先在鞍山驿堡耗掉明军的锐气,最好是沉重打击了明军之后再在辽阳决战,那局势就会变得有利了。
基于这种想法,他派尼堪亲领一万人马,主要是步兵,也就是朝鲜火铳兵驻守。
其他各路人马,全都往辽阳集结。为了预防万一,他又调豪格守草原侧的长城关卡,预防绕道草原的明国骑军摆脱草原部族的兵力偷袭沈阳。
多尔衮自己坐镇沈阳,多铎坐镇辽阳,济尔哈朗还在朝鲜那边,已经传旨让他领兵增援辽东.如果有可能,等明军主力攻打辽阳之时偷袭海州。因为多尔衮自己判断,明军大概率会把粮草囤积在海州的。
一切就绪,多尔衮遥望山海关方向,心中呐喊:来吧,都说你亲自领兵平定了关内,很能打,那就来朕看看,我们两人之间,到底谁更会打,谁才是更合格的皇帝!
………………
明军出山海关之后,本来要面对宁远、锦州这些重镇,还有其他各个卫所军镇,比如说中左所,宁前所等等,结果没想到,朝廷官军一到,满清军队闻风而逃,大军非常顺利地收复一地又一城。
<div class="contentadv"> 一时之间,朝廷官军的士气大振!
但是,崇祯皇帝却不是很喜欢。
后世伟人有说过一句话,把拳头缩回去,再一拳打出去的力量,会让敌人更痛。
满清这是把兵力都收缩了回去,这可不是好兆头。
崇祯皇帝最担心的是,那多尔衮够狠,甚至是放弃了沈阳,继续往北退,利用地形的优势,最终选择和朝廷官军打游击战。
决战之前,没有大量歼灭满清的有生力量,那这个游击战打起来就非常难受了。
派出去围剿的军队,不能少了,容易被满清军队以多打少给消灭了。派出去围剿的军队如果多了,满清军队避而不战,粮食消耗就大,时间久了,也是吃不消的。
因此,崇祯皇帝是期望,满清军队怎么都要来一次决战。只有打垮了满清的主力,消灭了满清军队的大部分人马,那么剩下的人马就算再打游击战也是不怕了。
第一是胜负已分,士气和主力决战前就会不一样。
第二自然是剩下的满清军队实力不会强,分兵围剿,也不怕满清军队的伏击。
不过心中虽然有如此担心,但是崇祯皇帝估计,大概率不可能会出现最坏的情况。
在这个时代,能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真正掌握游击战精髓的人,肯定不存在。
不要说多尔衮如今只是满清的摄政王,就是真正的满清皇帝,他估计也没法说服其他人,决战都不打,就在一开始的时候打游击战。
这个猜测果然没错,在崇祯皇帝领兵快要到海州的时候,前锋便传来消息,说建虏烧毁了海州城,但是重兵把守鞍山驿堡。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算是放心了,那多尔衮还没有魄力能放弃辽阳和沈阳!
于是,崇祯皇帝也不急着进攻,大军到达海州之后便开始休整,同时等待郑芝豹的水师运送粮草到海州囤积。
还有一个没有说出来的目的,就是让满清军队有时间能集结。他最喜欢的,就是敌人聚成一窝,然后一战而灭之。
打李自成是这样,打云贵土司造反,也是这样。如果不是这样,估计现在都还在打内战。
最终给了满清军队五天时间,然后崇祯皇帝亲自领军来到了鞍山驿堡。
鞍山驿堡,是明代辽宁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东贴鞍山河,坐落在东西鞍山两座山的中间地带,东西距两山各0.5公里,驿堡东北面是源于长白山余脉的千山,西南面则是辽阔的辽河平原的开始。
鞍山驿堡属于定辽前卫,洪武二十年设,万历六年重修为“等腰梯形”城堡。周长“一里又204步”。城池为砖石夹夯土结构,基石层高2米,砖砌层高7.5米,城墙厚度7.5米,基宽8米,墙高10米,大概就是三层楼那么高。
要想从山海关或者海州前往辽阳,就必须要通过鞍山驿堡才行。换句话说,明军进攻满清的辽东腹地,除了走草原,就必须要攻克鞍山驿堡才好,由此,这里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如今,从城头上的旗帜和守军人头能看出,满清在这里驻扎了重兵。
看完了敌情之后,崇祯皇帝并没有做什么,反而回了海州。
城头上,尼堪早就躲在那观察,见明国皇帝走了,反而紧张起来,当即交代手下道:“晚上的城防,一定要打着十二分的精神,防止明军偷城。预备人员,要远离城墙,听到了没有?”
他的声音很大,就怕别人听不到一样。
尼堪的手下自然明白自己的主子为什么会这样,很明显,是吃一堑长一智!
自然,他们收到这个军令之后,也不敢怠慢,当即遵令执行。
然而,当天晚上什么动静都没有,让他们白白警戒了一个晚上。
他们自然不知道,崇祯皇帝之所以没有发起进攻,其实是在等消息。
鞍山驿堡能拦住大军的去路,但是拦不住朝廷官军的夜不收。
朝廷官军到达海州的时候,就已经派出了夜不收。不止如此,锦衣卫这边,锦衣卫指挥使李若链随驾出征,也是派出了精锐的锦衣卫密探,刺探建虏的情况。
就在崇祯皇帝视察过鞍山驿堡之后的第二天下午,李若链就兴奋地求见皇帝,禀告最新的敌情.
崇祯皇帝听完之后,便没有再等,立刻召开御前军事会议。
周遇吉、黄得功、吴三桂、曾英、秦翼明、李定国等将领,济济一堂。
方正化自然也在,就由他给众将讲述敌情:“建虏在辽东的主力大概有二十五万,其中十五万据守辽阳,另外十万人马据守沈阳。根据消息,建虏人马中,大部分都是朝鲜兵,火铳手极多……”
崇祯皇帝坐在主位,也是在听着,同时看着底下众将。
他发现,在方正化公布了满清兵力之后,不少将领的脸色有点凝重。
不得不说,只是当初关内一战,虽然打破了建虏无敌的神话,但是,长久以来建虏对朝廷官军的胜利,多少还是有一些余威的。这倒不是说害怕,而是有压力而已。
想着这些,崇祯皇帝在方正化讲完敌情之后,便严肃地开口说道:“诸卿,此次辽沈战役,朕要一口吃掉建虏这二十五万人马,谁要不死战,放跑建虏,则严惩不贷!”
(https://www.biquya.cc/id113428/165827455.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