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女频频道 > 赵煦张寒 > 第九百零二章 困境

“周小二,你是家里独子,好好干,孝敬你爹娘。”赵煦出门的时候,拍了拍周小二的肩膀。

        周小二整个人都傻掉了。

        他今天去织布坊的时候忘记拿工牌了。

        没想一回来就见到这个阵仗。

        他还以为家里出了事,有人找他娘麻烦。

        正要拼命,没想到却是燕王到了他家查访民情。

        “嗳。”周小二呆呆回了一句。

        赵煦笑了笑,同侍卫们出了巷子,又辗转去了其他民坊。

        “燕王真是一个随和的人,有他守着大颂,真是大颂人修来的福分。”周氏望向巷口,还回味着刚才与燕王闲聊的时光。

        这足够他向四邻吹上一辈子了。

        周小二闻言,摸着自己的肩膀再次傻笑起来。

        从周小二家离去。

        赵煦随便挑了个村子,同徐烈等人纵马而去。

        长居燕城的百姓,生活条件的改善是毋庸置疑的。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资源都首先富集于城市。

        这是自然规律,即便是赵煦也无法避免。

        但即便如此,他也不想把人数占大颂最多的乡民抛下。

        大颂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最终依靠的还是发展和科技进步。

        “殿下,这是马场村。”向西行了二十里,赵煦和徐烈到了一个村子。

        这村子只有一百户人家。

        由于村子里都相熟,一队陌生人出现自然惊动了里正和保长。

        不过里正和保长显然认识赵煦。

        吃了一惊,他们立刻迎了上来。

        寒暄了一阵,赵煦表明自己前来查访民情。

        于是让里正和保长跟着自己一家家了解乡民。

        免得他们偷偷去和其他乡民打招呼,遮掩一些问题。

        不过,他想的似乎有些多余。

        无论是里正还是保长似乎都坦坦荡荡。

        “这是谁家,日子不错,竟然盖起了大红瓦房。”赵煦笑道,一进村子,他便注意到了。

        里正孙东旭满脸笑容,“这是王桥,王恩兄弟的家,他们家姐弟五个,以前是村子里最穷的一家,现在可是村子里最气派的。”

        “王桥?”赵煦不禁笑了笑。

        这个名字他听秦山说过,这兄弟两个都是打仗不要命的家伙。

        了解到这点,他了然了。

        当兵的军饷本就丰厚,这段时间,他们又拿到了不少战利品分红。

        能盖起阔气的红瓦砖房也是情理之中。

        而且,他也乐于见到将士家里的日子蒸蒸日上。

        否则,如何对得起在前线冲杀的他们。

        不过现在王桥家大门紧闭,他就去了下一家。

        里正在旁解释。

        王桥父母去探望自己嫁到城里的女儿了。

        “这是谁家?红瓦房也很气派嘛。”与王桥家相隔不到十米,又是一家新盖的红瓦房。

        和王桥家一样,在红瓦房前有块篱笆围起来的菜园子。

        院子里正面是一排红瓦房,东西两侧则是两间红瓦厢房,院子里铺设了水泥地。

        “回殿下,这是房玉龙家。”里正说道,“王桥家和他家盖的房子都附和府衙的规划,样式也是参照府衙给的图盖的。”

        赵煦露出满意地笑容。

        这是他给刘福的提的要求。

        无论是村子里的建设还是城里的建设都要有规划。

        房子不能任性盖,这边一个,那边一个。

        这样既没有美感,将来也会影响到其他设施入村。

        所以,他亲自绘制了规划图,令府衙执行。

        在他的规划里,村子里要预留出宽敞主的道路。

        房子依道路而建,横平竖直,人家与人家之间至少留出十米间距。

        至于宅院,前面必留一块篱笆围的菜园,菜园边上建猪舍,鸡舍等。

        每户人家都要负责自己宅院附近的卫生。

        如此,整个村子都这样建起来,便显得整齐划一,且干净美观。

        不过,以当前大颂的发展程度。

        百姓们还只能建红瓦房。

        但随着大颂越来越富裕,将来这批红瓦房打倒,便能建其一个个小别墅了。

        “这个房玉龙也了不得,胆子大得很,今年向银行借了钱,购买了染料专利,之后就发财了,在燕城还买了一处宅院,这里的房子是他爹娘和弟弟,妹妹住的。”里正道。

        赵煦同众人走了进去。

        院子里一个老丈,一个阿婆正在劈柴。

        里正立刻向二人介绍了赵煦的身份。

        二人顿时惊讶不已,忙给赵煦让座。

        赵煦打量一番,发现房玉龙家果然很富裕。

        家里置办的东西很多,瓷器,红木桌椅等样样具备。

        在屋里还挂着些字画。

        “玉牛和玉淑都去公孰念书了,玉龙说他过了读书的年纪,不能再让弟弟和妹妹错过。”了解赵煦前来的目的,房玉龙爹娘介绍起自家的情况来,满脸骄傲。

        赵煦频频点头,这就是当下燕州发展的一个缩影。

        有人当兵赢得了荣誉,也赢得了金钱。

        有人借着商贸这股东风而一夜暴富。

        公孰的出现,让家有余钱的人家纷纷将子弟送去读书。

        尽管这段时间,江南战火纷飞。

        但江北的变化却日新月异。

        同二人聊了一会儿,赵煦又去了其他人家。

        当前,村子里的一百户人家,有半数盖了红瓦房,还有半数依旧住着茅草房。

        这些人家里,有当兵的,有通过官考当官的,更多的是家里种一份田,又去城里工坊做活的。

        至于剩下的,则原因很多。

        但最主要的是则燕城找不到活计,又不会经营生意,只能依靠家里的薄田。

        虽然,他们的日子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吃穿不愁。

        但比起其他人,就被拉下很多了。

        而这也赵煦此番下乡,想要了解的真正情况。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创造更多的岗位。”赵煦道,这个问题通过工业的自然发展,就会解决。

        但是,即便是当代,也只解决了部分,而不是全部。

        他认为,想要让乡下不再陷入历史的轮回,就得让农民仅仅凭种地也能富裕起来。

        而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得毁灭小农经济,催生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型,中型农庄。

        实现从农民向农商的转变。

        现在,大颂人口只有八千万,可谓人多地广,这完全没问题。

        唯一的问题是这么多田仅凭人力是不行的,需要机械化生产。

        所以,他需要内燃机为动力的机械。

        如此,这个蓝图就不远了。

(https://www.biquya.cc/id112820/70394521.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