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女频频道 > 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 第493章 密议北伐

第493章  密议北伐

        历史上的季汉,一直存在两个派别——北伐派和反对北伐派。

        这两个派别一直在互相较劲,一直持续到季汉灭亡。

        北伐派有自己的理念和坚持——不北伐,匡扶汉室何从谈起?!

        一旦失去了匡扶大汉的大义,那这个政权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割据政权,连自己的立国之本都丢失了,自然也就不会有人支持。

        所以北伐派是拼了命的要北伐,不管是不是有实际困难,北伐就是头等大事。

        反对北伐派就比较复杂了.稍微简单粗略的划分,可以分为缓进派和投降派。

        缓进派不是不北伐,是指不应该把北伐放在第一位来考量所有国事。

        在历史上,缓进派有两个著名的代表人物,一个是王连,一个是费祎。

        这两个人,王连是在诸葛亮执政时期就反对北伐的,理由很简单,大汉国力不足,不能频繁用兵,必须要先稳定国内,然后再考虑北伐的事情。

        诸葛亮没听,因为诸葛亮觉得自己可以兼顾好战争和国内经济,事实上一直到诸葛亮过世前,他都做的不错。

        而另一个费祎,则是在诸葛亮去世后,坚定反对北伐的人。

        历史上诸葛亮去世后,蒋琬接班,还主持过几次北伐,但可惜战果都不是很大,每次出兵浪费的钱粮兵马倒是不少。

        因此,到了费祎主政时期,费祎根据自己的治政理念,身为季汉大将军的他,愣是一次北伐都没有发动过,甚至他还立场鲜明的反对姜维北伐。

        但费祎的目的,可不是想偏安一隅,当个割据政权。

        费祎有费祎的难处。

        一者,自从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就取消了丞相这个职位,这个职位只为诸葛亮特设,其他人别想染指。

        其实阿斗真的不傻,他是懂的权利平衡的重要性的,他敢放心放权给诸葛亮,但绝对不会放心把权利交给除了诸葛亮以外的其他人。

        所以等诸葛亮去世后,“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的格局就不存在了,再经过蒋琬执政时期刘禅不断的收回权利,到了费祎当大将军的时候,他已经没有独断专行的权利了。

        二者,费祎认为,常年征战,已经让蜀中的经济压缩到了极致,不管是世家还是百姓都深受压迫,这种时候已经不能再轻易用兵,当前最主要的事情就是赶紧休养生息,恢复民生。

        费祎不是诸葛亮,他没有办法跟诸葛亮那样,可以在短时间内收拾好刘备夷陵兵败后的烂摊子,也没有办法像诸葛亮那样在北伐和民生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能做到两者兼顾.费祎只能做费祎擅长做的事儿。

        而且实话实说,在当时的情况下,费祎的想法也不算是错。

        现代人都知道,打仗打的就是综合国力,当时的季汉因为常年征战导致国力严重下降,但诸葛亮早期执政时期打下的底子还在,费祎收缩兵力防守,恢复生产,既要等个几年的国力就能恢复,到那个时候再北伐也不是不可以。

        但很可惜,费祎根本没有等到那一天.他被人刺杀了。

        可见连曹魏都知道,当时的情况下费祎的政策是对的,千万不能让季汉缓过这口气来,否则恐怕又是一个“雍凉不卸甲,中原不释鞍”的局面。

        所以像王连也好,像费祎也好,他们虽然也反对北伐,但他们反对的是盲目的北伐,实际上,他们认为只有先处理好内部的民生经济问题后,才能更好的支撑北伐,匡扶汉室。

        真正可恨的是那种兵临城下,明明还有一战之力,却劝主投降的投降派。

        这些投降派们,主要是以蜀地的世家大族们为主,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谯周。

        他们根本就不想北伐,因为北伐会影响到他们的实际利益,在他们看来,以一州之地对抗一国,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

        而且你老刘家要匡扶汉室,关我们这些蜀中世家什么事儿?!

        如果你老刘家就是自己出钱出人的去打仗,我们在边缘喊“666”,那蜀中世家屁话都不会多说一句.可你老刘家每次一北伐,花的可都是原本应该属于我们的钱粮和丁口啊。

        老是北伐,北伐的,我们还怎么变着法的侵占田地,隐匿丁口,所有的事情都被军管了,那我们的富贵生活怎么得到保证?!

        尤其到了蜀汉后期,荆州派和元从派的人都已经死的差不多了,朝廷中再也没有能制衡蜀中世家的派系后,蜀中世家一家独大,这种摆烂局面就彻底失控了。

        因此,当邓艾带领不过数千人马偷渡阴平小道来到江油时,兵力占优的江油守将直接开城投降,给邓艾的疲惫之师提供了最重要的休整和补给,顺便还给邓艾补充了兵源。

        而当邓艾领兵到了成都的时候,明明只需要依靠成都坚固的城防拖延时间,不出十天就能等来援兵的刘禅,在这群投降派的鼓动下,直接选择了投降。

        这里得替刘禅说几句.刘禅确实是庸主,但不是傻子,他也不想把父亲打下的基业就这么拱手让人。

        不是刘禅不想打,他其实是努力过了的,奈何他寄予厚望的诸葛瞻实在太浪,在绵竹把刘禅最后的底牌全都给浪没了。

        伱说你堂堂诸葛亮的儿子,放着优势的城池关隘不守,非要带兵出去跟邓艾野战.谁给你的勇气和自信?!

        你爹当初率领大军打仗,那也是先拿南中孟获练手后,才敢出兵北伐的,你丫的初上阵就敢跟名将邓艾对阵打野战?!

        但凡诸葛瞻聪明一点,学学人家刘循,邓艾只有被憋死在蜀中一个结局。

        可惜,诸葛瞻自视过高,刘禅所托非人,把最后的希望彻底给折腾没了。

        因此,当邓艾兵临城下的时候,刘禅已经彻底孤立无援了.他不想投降都不行,不投降也会有人绑了他开城投降的。

        还有真别扯什么为了百姓,在那个年代,百姓的日子不管是在曹魏还是在季汉,其实都差不多,反正都是被压迫。

        而且你觉得就这些投降派,他们会真的去关心这些平头百姓的死活么?!

        这些投降派真正为了的,就是自己的权利和利益,什么为了百姓而投降,都是后世人自己脑补出来的玩意儿而已。

        嘛,扯远了,扯回现在。

        在听完了诸葛亮和张溪的讲述后,黄权虽然能理解刘备要再次北伐的想法,也觉得现在这个时候是个好时机但黄权还是坚定的转为了缓进派。

        “纵是良机,然如今粮草不备,兵甲不齐,怎能用兵?!”

        这是黄权的态度。

        前两年才刚刚折腾了一次,虽然也算有收获吧,但那次倾国之力的北伐,实在有些让蜀中的世家和百姓都有些吃不消。

        尤其是上次诸葛亮搞的总动员令,当时黄权在前线并不知道,事后回到成都后,知道了这个总动员令,对诸葛亮也是很有怨念的。

        幸亏是杨洪,秦宓等人给了软钉子顶回去了,否则这么劳民伤财的,就算打下了长安,那蜀中也会元气大伤的。

        黄权虽然品行道德都不错,既然选择了辅佐刘备那也是尽心尽力,但黄权终究是蜀地人,他多少要为蜀地的世家和百姓们考虑一下的。

        这次休整两年,好不容易让蜀中的世家和百姓缓过一口气来,这又要北伐.开玩笑呢嘛!!!

        一想到这里,黄权也有些忍不住的抱怨,对着诸葛亮和张溪说道,“权镇守要地,不知朝中详细.二君皆乃济世之才,焉能不知此事轻重?!为何不劝谏陛下一二?!”

        对此,诸葛亮和张溪也是对视了一眼,同时苦笑。

        谁说没有劝谏了?!

        在刘备下令让诸葛亮和张溪一起前往汉中巡视的时候,这俩人就发现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了。

        在面见刘备的时候,刘备一开口叮嘱的,就是让两人多加注意汉中的军械粮草储备情况.这两人还能不知道刘备是怎么想的?!

        劝过了,不管是诸葛亮还是张溪,都已经很委婉的劝说过刘备了。

        可刘备只回答了一句。

        “我今年六十三岁了,二弟也六十一了,三弟也已年近六旬我兄弟三人都老了,身体也是一年不如一年,时日无多,恐怕看不到大汉复兴的那一刻了但至少,让我们兄弟三人,能在长安相聚,一起祭奠一下先汉的诸位先帝吧。”

        这话一出,别说张溪了,连诸葛亮都没办法再说出任何劝谏的话了。

        刘备说这话,已经不是以一个皇帝的身份在说话了,而是以一个主公的身份,跟自己的心腹手下说着自己内心最真实的话了.这时候已经没有任何再劝谏的空间了。

        有一说一,刘备这个决定,是在意气用事,根本不是一个君主该有的思考方式,甚至可能因为他的这一次意气用事,导致季汉非常大的损失。

        比如历史上夷陵那次大败,就是这种情况的最好例证。

        但.这种情况下,当属下的,不能劝谏主公的话,那就只能尽量想办法,制定出一个最完善,最稳妥的作战计划来,降低主公意气用事造成的风险,尽量提高成功率。

        这是现在的情况下,作为属下最应该去做的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和张溪一起在来汉中的路上心情不好,但依然不断交流,一到汉中就拉着黄权密议的原因。

        而黄权听到诸葛亮转述的刘备的话后,也是默默无语了很久。

        最终,三个人谁也没有再讨论该不该北伐的问题,转而讨论起,一旦北伐,汉中需要做出哪些准备的问题。

        年底事儿贼多,请见谅

(https://www.biquya.cc/id112061/167804884.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