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女频频道 > 重生北魏末年 > 第115章 招揽贤士

第115章  招揽贤士

        高澄与尔朱英娥维护大魏正统,严惩奸佞的时候,大都督府长史崔暹带着一名中年文士来到府外等候通传。

        得到通禀,高澄让人将崔暹的屏风立在会客的厢房,这才让迎客管事前去迎接。

        往厢房内等了一会,崔暹与中年文士齐至。

        “季伦这是为我带来了哪位贤才?”

        高澄爽朗的笑声将崔暹的注意力从屏风上拉回。

        带着一丝自豪,崔暹为高澄介绍中年文士道:

        “大都督,这位是河间邢邵,邢子才。”

        高澄拍案而起,惊喜道:

        “先生就是与温子昇、魏收并称北地三才的邢子才!当日我向季伦求贤,季伦第一个便向我举荐了先生。”

        崔暹略感诧异,当日明明最先举荐的是宗亲崔昂,但看到邢邵投来的感激目光,瞬间明白了高澄这样说的用意:

        ‘世子爱我。’

        感激的看了一眼崔暹,邢邵不敢因过往的才名自傲,他谦逊道:

        “不敢当世子赞誉,邵不过是埋首读书的庸人,世子孝义著于海内,安邦治国,又有管乐之才,邵才是仰慕已久,今日一见,只恨世人少识真颜,否则孝义美高郎之名,又怎会被世子才能所掩盖。”

        高澄对邢邵的第一感觉好得出奇,一番话简直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就是因为自己功勋卓著,因此掩盖了孝义之名。

        至于美高郎,虽然有汉末美孙郎、美周郎这俩短命兄弟触霉头,但无伤大雅,自觉长寿能使萧衍愧颜的小高王也不是心胸狭隘的人。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高澄主动向邢邵询问起自己的为政得失。

        本以为会先听他说均田,不想邢邵却兴致勃勃地与他谈论起了灭佛:

        “国朝崇信佛教,耗费民力大兴庙宇,世子不惧非议,惩处妖人以养军民。大快人心,邵在乡间,每每听闻此事,不由为之振奋。”

        “我父子两代忠良,为国为民,尚不惜身,何惧非议,所愿者,唯大魏昌盛而已。”

        虽然出乎预料,但也是自己平生一件得意事,高澄摆着手说了一句,又疑惑道:

        “今日听先生所言,似乎不信佛陀,难不成子才崇尚道教?”

        邢邵却摇头道:

        “邵不信佛、道,尤其不喜僧道借神佛之事蛊惑人心。”

        居然是个无神论者,这让高澄对他更生好感。

        两人之后又就神佛之事展开讨论,邢邵向高澄详细阐述自己对于东晋以来,佛教所倡导的神不灭论的看法。

        佛教认为人的形体或会消灭,但神魂能够永存。

        邢邵认为形神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蜡烛与烛火,蜡烛燃尽,烛火也将熄灭,人的肉体一旦死亡,神魂也将随之消逝。

        这个观点,身为穿越者的高澄有不同意见,但他没有表态,而是转移话题继续与邢邵探讨为政得失,而崔暹也加入了这场谈话。

        高澄有时为了笼络幕僚,常常说话不着边际,但关系到一些敏感问题,他慎之又慎。

        即使身为穿越者的自己相信人死神灭,他也不会出言赞同。

        甚至会打击神魂不能永存,将会随着肉体而消逝的观点。

        一旦人死神灭,后世子孙或许会因此放纵自己,不管死后洪水滔天。

        这是小高王不愿见到的,他倒不是想着家业万万年,但存续的时间太短,后人著史的史料可就不好把控了。

        畅谈为政得失之余,高澄打定主意,关于邢邵的神灭论,必须持打压态度。

        当然,打压邢邵的观点,与重用邢邵并不冲突。

        又说了一句鱼水之论后,高澄按照崔暹之前的建议,将邢邵收入幕府,命他主管机要文件。

        仅仅五天时间就能背诵八十万字的记忆力,不在小高王身边当个人形百度,实在可惜了。

        崔暹、邢邵辞别之际,高澄指着屏风对邢邵说道:

        “我爱崔长史,以其名列为首位,当日崔长史向我举荐邢机要,我同样将机要的名字列入其中,但自古文士相轻,邢机要切莫与外人言语,以免崔长史遭人嫉恨。”

        这话是对邢邵说的,却更是说给崔暹听的。

        崔暹终于明白为什么每次与同僚齐至,高澄总会收起屏风,对他的爱护更为感动,一颗心再也容不下旁人。

        至于在晋阳临别时与他执手对泣的高欢?他是个好人,但小高王更适合我。

        以后别来往了,我怕世子误会。

        正是出于这样的心理,崔暹的工作热情越发高涨,没过几天,他就又带了一名中年文士上门。

        高澄已经有所猜测,当初崔暹这举荐的三人中,崔昂、邢邵先后进入幕府,眼前这位文士必然是最后一人温子昇。

        温子昇四十岁年纪,比三十八岁的邢邵还长了两岁,将会是高澄幕僚团体中最年长之人。

        一如既往地表示仰慕,又说崔暹最先为他举荐了温子昇。

        可这次召见并没有与邢邵见面时的惊喜感,高澄与他谈论政务,温子昇的一些处理意见不能让高澄满意。

        而他兴致勃勃与高澄谈论文学时,不好读书的小高王也听得昏昏欲睡。

        但确实是一支出色的笔杆子,高澄让他以自己十三岁初上战场,以一万人击溃陈庆之三万人的事迹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温子昇泼墨挥毫,一篇题为《记荆州破陈庆之》的骈文孕育而生。

        通篇词藻华丽,对仗工整,用典虽多,却不晦涩。

        就连没多少古文鉴赏水平的高澄通读之后也爱不释手。

        这么好的文章就应该保存下来,让后世的初、高中生全文背诵。

        高澄赶紧让人把骈文送去张师齐手中,由他誊录。

        ‘济阴人温子昇素有才名,与魏郡魏收、河间邢邵并为北地三才,以耿直敢言,不附权贵为士人所称道,闻知大都督澄破陈庆之于襄阳,平定三荆,为之神往,乃著《记三荆破陈庆之》,此文一出,洛阳纸贵,天下文士无不惊叹,誉为当世奇文。’

        作为一名态度严谨的史料记录者,张师齐一拿到这篇骈文,便打好了腹稿。

        首先是树立温子昇不惧权贵的人物形象。而后将写文章的时间提前,改为温子昇听说高澄平定三荆后自发所写。最后是代替世人对文章做出评价。

        张师齐写好书稿,反复看了两遍,这才送去给高澄审核。

        而渤海王府,高澄没有急着放走温子昇,而是留他与崔暹在府中用饭。

        席间高澄特意让厨娘给温子昇加大分量。

        上辈子原主把你饿死在监牢,这辈子我高澄让你吃饱喝足,也算是代替原主还债了。

        正用饭食,张师齐带着文稿登门,请高澄审核。

        高澄看了之后很满意,他勉励道:

        “以后也当如此,切记要照实而录。”

        又命厨娘为张师齐添了一份饭食。

        不会真有人会拿俘虏当厨子吧,小高王找的可都是厨娘。

        新招进府的厨娘手艺很好,牛肉很入味,高澄送走崔暹、温子昇、张师齐后,又吩咐厨娘做了九份牛肉。

        分别让仆奴给段韶、斛律光、高敖曹、高季式、尧雄、慕容绍宗、王思政、崔季舒、邢邵九人送去。

        特意交代让奴仆送餐时说上一句:

        ‘世子今日用膳,深感肉食美味,特意吩咐膳房为将军(先生)备上一份。’

        高澄只是指示一句,就让后厨忙断腿,负责膳房的管事不禁犯难:最近这耕牛自杀得未免多了点。

        坐镇洛阳的高澄近来很悠闲,尚书省繁琐的政务他多交给左右仆射司马子如、李元忠处理。

        京畿大都督府也有崔暹、崔季舒主持,崔昂、邢邵、温子昇从旁协助。

        至于整训军队更有多名大将主持,其中以武川出身的底层鲜卑兵最为积极。

        死了贺拔岳这个出身武川豪族的野心家,又来一个同为武川豪族子弟的宇文泰,他居然公然反叛朝廷,这让被高澄重塑荣誉感的四千武川鲜卑兵深以为耻。

        而交给斛律光组建的弓手队伍,也形成规模,神臂营左右两都共六千人,离高澄心目中的万箭齐发还差了不少,不过在三万四千人的京畿兵中也差不多是极限了。

        因为下僚太过出色,高澄反倒清闲下来,每天大部分的工作就是听取探子送回来的情报。

        悠闲的不只是高澄,还有奉命出使刘蠡升的高隆之。

        对于高欢提出的双方互为儿女亲家,由高欢嫡次子高洋迎娶刘蠡升嫡女,嫡次女嫁给刘蠡升嫡长子的提议,刘蠡升欣然允诺。

        甚至迫不及待地让太子废掉妻子,给高欢的女儿腾出位置。

        堂堂关东掌控者的女儿可不是给人当小妾的。

        高隆之的任务轻易完成,整日受刘蠡升设宴款待,体重都胖了不少。

        随他一同北上,主持接触刘蠡升部将的赵彦深可没有高隆之清闲。

        听望司自组建后,人手不断扩充,但相较于所承担的任务来说,还是捉襟见肘。

        既要监视内部,又要潜伏敌境打探消息,因此,高澄从未把刘蠡升势力放在心上,尔朱兆死后,外派出去的探子都是往关西、南梁这两个地方跑。

        对于刘蠡升的势力构成总体来说是一片空白。

        这也是高澄让赵彦深亲自北上的原因,他相信以赵彦深的能力,与谨慎的性格是处理这件事情最好的人选。

        赵彦深来到河东山区第一件事就是打探刘蠡升的势力构成。

        刘蠡升自525年自称天子,设置百官,建立国家以来,已经九年。

        这个山区小朝廷虽然是个草台班子,但也有僚属四百余人。

        最为显赫者是其中七位草头王。

        刘蠡升共有四个儿子,除嫡长子被立为太子外,其余三人分别册封为南海王、北海王、西海王。

        除此之外,还有四名实权派将领封为北部王、东部王、南部王、西部王。

        赵彦深清楚了刘蠡升势力构成,也将目光放在了四名封王的将领身上。

        通过秘密探访,赵彦深知道北部王曾被刘蠡升责罚,于是开始尝试与他接触,经过一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联系,两人终于搭上了线。

        策反刘蠡升部将,让他们反戈一击的工作才终于有了初步进展。

        高隆之代替鲜卑人贺六浑与刘蠡升盟誓,也不知道刘蠡升是不是在山里待久了,与外界少有联系。

        居然连鲜卑人贺六浑的盟誓也敢接,第一个与他盟誓的一方之主尔朱兆,在穷山被勒死。第二个与他盟誓的一方之主贺拔岳,刚刚被他挑唆杀死。

        也许是刘蠡升觉得自己福缘深厚,又有一匹白马死于非命。

        高隆之代为盟誓后,笑道:

        “从此高、刘,和同为一家。”

        刘蠡升闻言大为欢喜,又赏赐了高隆之不少财物。

        两家约定了婚姻,但具体婚期还要等高欢回师晋阳再做决定。

        高隆之带着使团收获满满的回归洛阳,留下赵彦深以使节的名义常驻河东山区。

        为了避免刘蠡升怀疑,高隆之在赵彦深的提议下,邀请刘蠡升派使节随他南下,常驻洛阳。

        洛阳有高澄在,说不定要不了多久,刘蠡升的使者就会嚷嚷着要为高家世代尽忠。

        没办法,人格魅力拉满是这样的,理解一下。

        而远在河北的汉人高欢也在邺城不断接见博陵崔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以及渤海高氏等河北顶级士族的知名人物。

        高家父子都没读过什么书,河北名士们面见高欢也绝不会像温子昇拜会高澄一样,大谈文学。

        这些人在回忆往昔峥嵘岁月时,也会把家中后辈带在身旁,希望能够入高欢的眼。

        高欢将这些年轻人统统留了下来。

        总不能只收有才学的,庸碌无能之人就当场赶走,这样当面打脸的行为与高欢收揽人心的目的背道而驰。

        高欢已经打定主意,先把这些人都带上,好好考察一番,有能力的就留在晋阳,没能力的就打发去洛阳,让高澄赶人。

        反正他贺六浑绝对不当这个恶人。

        在邺城待了两个月,基本与河北各州士族都有过交流后,高欢这才班师准返回晋阳。

        晚上还有两章,昨天脑袋一团浆糊,硬生生挤出两千字,连感谢打赏都忘了。

        好好睡了一晚,就感觉顺畅多了。

        感谢书友20180415215420469昨天的打赏。另外继续向大家求月票、推荐票。

(https://www.biquya.cc/id111770/167026900.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