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女频频道 > 重生北魏末年 > 第197章 改善财政

第197章  改善财政

        沉浸在喜悦中的高澄为长子取乳名为菩萨奴,次子取乳名为阿苽。

        菩萨奴自然是高澄回忆起人生初次时,与尔朱英娥那番菩萨送子的戏言。

        苽作为粮、菜兼用的作物,不可能是高澄要吃儿子,只是希望二郎好养活。

        乳名可以随意取,大名却必须郑重,高澄为长子取名高孝璋,次子取名高孝瑜。

        一个璋字,足以说明高澄对长子的期望,他压根就没想过父子只相差十七岁的情况下,高孝璋究竟能不能熬过自己。

        高澄遣人将两个名字送往晋阳,征询高欢的意见。

        心爱的女儿也没有落下,高澄还没有为她们取大名,只是将元明月所生的长女唤作阿宓。

        等候她出生的当晚,高澄梦见自己身处洛水河畔,洛神御风而来。

        而晚了阿宓一天的次女由小尔朱所生,乳名叫果儿,希望她能成为自己的开心果。

        两儿两女的平安降生,让高澄欢喜之余,也能放心投入到政务当中。

        一连休息了五天,第六日清晨,高澄早早就身处中书省,捧读各地寒门学子的书信。

        他们将信件投到当地府衙,由州县长官安排信使统一送来洛阳。

        那一句句激昂的言辞,与对不公的控诉,让高澄久久难以释怀。

        扪心自问,他开科举最主要的目的并非公平。

        不能忍受士族子弟无分优劣,悉数为官,是次要原因。

        通过科举,将选官权力由各地回收至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每一个学子为官,都需经过高澄的选录,通过他们或任职中央,或放任地方,从而在各个部门彻底掌控这个国家,而并非以往派一个心腹担任刺史这般粗糙。

        这才是高澄的主要目的。

        也是他等不及统一,便着手于开创科举的原因。

        相对的公平,只不过是顺手而为。

        时代的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若非经过晚唐的屠戮,权力也难以从士族转交到两宋以后的寒门手中。

        高澄无需等那么久,他所创科举,不同于隋唐科举对门阀利益的保护,只重才能,不看出身。

        不可否认,如今知识被士族掌控,所录官员也注定多是士族出身。

        但只要坚持重才不重出身的原则,通过开科举,推广蒙学与各级官学。

        发展印刷术,将知识由世家大族,转移至民间。

        有生之年他一定能看到出身寒门的学子,在朝堂崛起。

        毕竟自己也才十七岁,年轻是最大的本钱。

        哪怕花费二十年时间兴文教,培育出大量寒门优秀人才,他也不过三十七岁,正值壮年。

        高澄之所以执着于对寒门学子的培育,最重要的原因是科举出身的寒门子弟区别于士族:他们难以威胁皇权。

        开明如李世民,也会因为五娘子的乳名而冤杀李君羡。

        要改变这种不安全感,正需寒门崛起,他们没有家族力量支持,或许能走运连出数代进士,但到底是比不上门阀数百年的积累有威胁。

        说到底,废除九品中正,开科举,高澄的初心只是维护自己的利益。

        只不过他的利益符合了寒门学子的诉求。

        高澄看了一阵子书信,其中偶尔掺杂着对九品中正制的维护,也没再继续读下去。

        学子们投信的热情过于踊跃,真要一封封读下去,接下来几天也干不成别的事。

        高澄命人将高隆之请了过来,将自己对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铅活字印刷术的设想尽数与他言语。

        这也引起了熟谙工事的高隆之高度重视,他清楚高澄所说的印刷术对知识推广的重要性。

        雕版印刷术与活字印刷术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关键只在于天才的灵机一动。

        而铅字印刷术则需要高隆之带领工部慢慢研究了。

        但高澄有的是耐心,他叮嘱高隆之先让人将雕版印刻出来,就以《九章算术》等科考书籍为模板。

        高澄将六部交由高隆之、孙腾分领。

        由高隆之领工、兵、户三部,孙腾领吏、刑、礼三部。

        工部、兵部交由高隆之自然是发挥他工事的特长,无论是农具还是攻城器械的制造,有这么一个专业人事,总是会靠谱一些。

        而户部则完全是因为不能将他与吏部一起交给孙腾。

        孙腾如今也来了洛阳,只等李昌仪一到,就能准备将她与元玉仪一起娶进门。

        元玉仪的兄长元斌也无需往晋阳为奴,只不过在洛阳做奴兴许对他来说更加煎熬,尤其是有旧交往孙腾府上拜访的时候。

        太昌六年四月十九,小皇帝在高澄授意下再开朝议。

        高澄命人将来信分为两份搬上朝堂,众寡差距悬殊。

        有一筐是表达对九品中正制的维护,而其余满满七筐都是民众们对不公的控诉。

        “陛下!这就是民意!”

        高澄指着这些书信对元善见说道。

        实物化的民意也给了众人极大的冲击,没有敢和高澄犟嘴,说什么是士族才是民,其余不过是泥腿子。

        在汹汹民意的面前,再也没有人抱守九品中正,高澄也顺利得到元善见的旨意,由他创设一套能够代替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

        朝议在高澄领旨后解散。

        高澄回到中书省,将当日自己与亲信们所述尽数落笔于奏疏之上。

        九品中正制的终结不代表科举制成为唯一的选官制度,至少荫官制度也将得以保留。

        所谓荫官,指的是凭借父荫进入官场。

        为了防止因荫官制度而造成官少人多的现象,高澄也会对荫生予以考核,难度将与县试看齐,为防止作弊,将会在洛阳由高澄亲自主持。

        相当于只需有秀才的学识,就能受荫为官。

        这也杜绝了啥也不懂的官宦子弟,败坏政事的可能。

        不止如此,高澄也会对荫官的前途做出一定限制,真有才学的官宦子弟自然会走正经科举,才能差一些才会去受荫。

        至于察举制,高澄决定让它与九品中正制一起消亡。

        毕竟科举制涵盖了农事、工事、刑法、算术与经典。

        真正有能力的人总能在五科互不涉及的五科之中,找到一条晋身之路。

        对于发明创造的奖励,高澄也将集中在赐爵与物资奖励上,基本不会涉及官位。

        除非是堪比《齐民要术》的成就。

        贾思勰的书稿总会被潜伏的探子想办法抄录,送来洛阳供高澄阅览。

        可惜他上辈子没接触过农书,不然自己就开始默背了,也用不着苦等。

        高澄如今就像一个追更的读者,苦等作者更新,每当听到汇报,贾思勰某一日携友出游,高澄虽不至于寄刀片。

        但也会着人警告那友人,少去耽搁贾思勰的宝贵时间。

        时日一长,除了沉心创作的贾思勰,他的挚友几乎都知道了高澄对他以及那部农书的看重。

        再也没人敢去打扰贾思勰。

        这些都是后话,高澄确定了以科举制为主,荫官制为辅的选官制度。

        并再开朝议与群臣商讨,高澄将自己的良苦用心说得明明白白,碍于他的权势,也没有人敢从中挑刺。

        于是高澄又命人将这一选官制度布告天下,供众人评议。

        作为主要选官途径的科举制,仅凭只重才能,不看出身这个原则就能赢得无数人的支持。

        但也也有许多人提意见,都觉得三年一考太长了,希望高澄能酌情缩短,改为两年一考,甚至一年一考。

        高澄对于这些意见一笑置之:想得美,官员俸禄可是我来掏。

        嗯,小高王已经完全将国库看作自己的私产,也算别样的一心为公了吧,毕竟公家的,都是他私人所有。

        也有人建议每次录取人数少一点,这样就能做到一年一考,多给考生试错的机会。

        但吝啬的小高王怎么可能答应,真以为组织科考不用花钱。

        提到开销,高澄真真正正犯了难。

        开科举本身对于高澄来说并没有难处,整个东魏都是他们父子的一言堂,刀斧加身,谁敢明着反对。

        真正难点在于设立县学、州学这二级官学以及在各地推广蒙学的开销。

        东魏财大气粗不假,当年向佛教化缘,户口收获用来养军,搜刮开的钱粮也早就耗用完了。

        而河北搜检来的户口,所得税收也用来在河南、河北开办马政。

        按理说要搁在今年以前,紧巴着过日子,也能把这笔开销挤出来。

        可西征大败,对今年的财政造成了极大的负担,不只是发动近四十万民夫,影响春耕。

        更因为丢了三万中兵,对其家眷的抚恤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这还是高澄狠了心,对那些没有逃回来的民夫家眷,只保证他们不会被饿死的结果。

        太昌六年,四月二十八,由中书省发布政令,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将以科举制为主要选官方式。

        同时将科举制的各项细节,以及考试内容公诸于世。

        将有太昌七年开始第一次科举考试。

        一时间但凡识字之人,无不争相求索书籍。

        而高隆之早已命人将与科举各类书籍的雕版刻印完毕,开始了印刷生产。

        高澄也开始了他改善财政的第一项手段:书籍专卖。

        还是分开发,中午十二点前还有一章,剩下两章在晚上。

        感谢书友20211010064149969的打赏

(https://www.biquya.cc/id111770/167026816.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