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女频频道 > 盛唐挽歌 > 第666章 只有活人才配谈正义

深夜,李华看到叔父李栖筠一身酒气的回来,于是将其搀扶进了卧房。

“叔父,如何了?”

李华一脸关切问道。

之前他还在担心李栖筠去了汴州府衙后,会被方清找个由头下狱。不过看到自家叔父回来了,而且似乎还喝了很多酒,他也暂时放下心来。

然后李华又开始担心另外一个问题:是不是会有什么好事,以及这件事跟自己有多大关系。

“十处投人九处违,家乡万里又空归。

严霜昨夜侵人骨,谁念高堂未授衣。”

李栖筠忽然长叹一声,吟诗一首。

“这首诗是叔父当年在安西时所写,莫非是这次遇到什么事了?”

李华好奇问道,递过来一碗酸浆。

李栖筠将酸浆一饮而尽,其味清冽干涩又酸楚,让他脸上五官都皱到一块了。李栖筠将碗放在桌案上,又是叹息不止。

“你叔父我,当年去安西闯荡,其间酸楚,不提也罢。

如今看似又有出头之日,只是,要拿命去搏罢了。”

李栖筠摇摇头,示意李华坐下,继续说道:

“明日某便要启程前往洛阳,你不必随行,就在汴州参加科举。我若遇难,官家会直接选拔你为官员备选,与进士同,只等选官。”

他面色惆怅说道,现在这也算是在交代后事了。

“叔父,这是为何?”

李华大惊,没想到今天只是在酒楼里面吃了个饭,就遇到这么多吊事。

他只是来汴州参加科举的啊!

“是这样的,如今有一个机会,可以快速进入中枢的圈子里面。

时不我待,拒绝是不能拒绝了。”

李栖筠将他要去洛阳,劝说安守忠的事情,原原本本的说了一遍,李华这才放下心来。

或者说,他压根就意识不到其中的危险性。

“叔父,只是去送个信而已,无碍的。”

李华安慰李栖筠道。

“如果事情如你所说那般随意便好了。”

李栖筠摇摇头道,事情哪里有那么简单的啊。

他要做的事情,可不仅仅是个“传声筒”,而是要离间关中与安守忠之间的关系。

煽风点火的活计其实不好做,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殃及。侄儿李华是个小年轻,根本不明白其中风险在哪里。

手里握刀的丘八,李栖筠年轻的时候跟他们打过很多交道。丘八拿刀杀人什么的,实在是不要太普通了,简直不值一提。

你怎知下一个被杀的不是你?

“叔父,您这……不怕关中那边的人报复我们吗?”

李华疑惑问道。

现在情况是明摆着的,他是没料到李栖筠这么快,就实际参与到汴州这边比较要害的事务当中去了。

要是以赌徒的视角看,不亚于一个在赌桌边观察局面的路人,突然间上桌,然后一把梭哈。

这把玩得有点大啊。

“不用担心,官家已经安排好了,会有人通知家里,赶紧搬家。

等我们举家搬到汴州,关中那些人就只能干瞪眼了。”

李栖筠懒洋洋的说道。

李华点点头,他有点明白,为什么这次明明只是自己参加科举,叔父李栖筠却要跟着一起来了。

原来,他那位早年就敢孤身奔赴安西的叔父,这次来汴州,送他考科举是其次。

主要的,还是为自己谋一份差事,而且这份差事还不能太寒碜了!
“叔父,按您刚刚说的,关中大乱岂不是板上钉钉?”

李华压低声音问道。

很明显,李栖筠都参与到这么大的事情里面,他个人的看法与倾向已经是摆在眼前,没有丝毫遮掩了。

“嗯,伴随着洛阳的分离,关中大乱只是迟早而已。

天下的格局开始重新洗牌,这天啊,确实要变了。”

李栖筠摇摇头,一脸惆怅。

曾经当官,曾经见过世面的人,会对这些年的世道很不适应。

当年在安西的时候,大唐还是那般强势。如果以正常的历史轨迹来说,李栖筠回到长安后,应该在中枢混一段时间,再单独外放为上州刺史。

最后再调回长安,在六部之中任职。至于能不能当尚书侍郎,能不能当宰相,都要看运气如何。

可是现在呢?
没有了,全都没有了!
已经没有什么约定俗成的升官路线,每一个想在官场混的人,都要凭本事凭人脉,蹚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没有什么可以参考的。

入伙晚,就要玩命去拼,没什么好说的。

“叔父,当官就这么难么?”

听完了李栖筠的一番解释,李华有些怀疑人生。

当官这么难,为什么大家还要考科举,数千人里面才录取那么一点,这还是经过筛选的结果。

“如果当官都难的话,那世间就没什么容易的事情了。”

李栖筠一脸正色告诫李华说道。

……

离间安守忠与长安朝廷的关系,其实只是方重勇安排的一件“小事”。至少在他看来,打铁还要自身硬,如果自己没有实力,那么无论玩什么阴谋诡计,就算侥幸成功,也只是便宜了别人而已。

这天一大早,方重勇就来到坐落于开封城内,几年前新设立的“武备库”。,里主要是用来存放盔甲,棉衣以及相关原料的。

这两年以来,汴州也实行了军改。其中变化很多,最大的变化,就是将不断“私有化”的兵器甲胄,重新归公。

士兵必须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才能来武备库领取甲胄。

而平时,只允许携带横刀与短弓。

渐渐的,变得有点像是“国家”的样子了。

普通士兵在执勤的时候,除了军服外,只允许在里面套一件既可以御寒,又有一定防御力的皮背心,配一件丝绸里衬防箭矢入肉。

非出征状态,将校可以穿盔甲,但士兵执行任务最多只能穿纸甲。汴州这边从一开始,就将新生产的甲胄入库编号,并不分发下去。

使得这些“战略武备”与士兵分开,大大降低了兵变的成功率。

不披甲,就算有几千人哗变,也很容易被披甲的精兵所镇压。

而归士兵日常穿戴的东西,其一是绑腿绑胳膊的专用布料,对箭矢有一定的防护,方便取箭头。除了可以御寒外,也可以防止日常被树木石头划伤,产生非战斗减员。

其二是头上戴的“笠子”,取代了头盔。它几乎没有什么防御箭矢的能力,但是方便挡风遮阳遮雨,实用性很强。

笠子顶上可以安插不同颜色的缨子,便于敌我识别。笠子下面冬天的时候可以套一层布甚至是皮毛,用于保暖。

此物一经推行,便深得底层军士喜爱。头盔这玩意除非必要,否则不但没用,反而戴着非常极不舒服。

李筌主持枢密院,这两年在军队正规化,后勤规范化和多样化方面下了很多苦功夫。

这天一大早,方重勇就来到开封城内的“武备库”,突击检查库存情况。
方重勇漫步在过道狭窄,货架又高大宽敞的武备库里,观摩着李筌整军的成果,不由得感慨专业人才的重要性。

“有点意思啊。”

他忍不住一阵啧啧感慨。

“官家请看,如今的甲胄,已经不同于大唐的传统制式。

过去,都是一甲一套,基本上不会分开。

改制后,一套甲除开头盔外,分为头盔、胸甲、抱肚、披膊、吊腿等主要部件。

还有护腕、护膝、护颈等皮革制成的小件可以配。

像是胸甲与抱肚什么的,还可以分成两半。前身跟背后,用的材料也不一样,防护不一样。

可以根据需要任意搭配。

制作甲胄的时候,也是按官家所说的流水式制作,效率大大提高了。

现在武备库内,铁甲、皮甲、纸甲加在一起,不少于五万套。”

李筌自豪的说道。

为了提高军队的披甲率,为了应对战争之中的损耗。

方重勇和手下幕僚,当初就从人工数量、原材料供应、采购费等方面分析了制作甲胄的瓶颈所在,并制定了盔甲的种类和占比。

铁片产量有限怎么办呢?用皮甲。

皮革产量有限怎么办呢?用纸甲。

汴州境内很多造纸的作坊,纸张供应不成问题。

将甲胄打散成零件,批量制作。将来数量如果不够了,能护住前胸就不管后背呀!什么东西缺那就赶紧补,着急打仗了,有什么用什么。

汴州府衙上上下下都是想着一统天下,在方重勇的居中调配下,政务运转效率很高。这两年军备的补充,成果可谓是有目共睹。

“看着这些甲胄,某晚上睡觉都睡得更安稳些了。”

方重勇哈哈大笑道。

当初选择在汴州落户的优势,正在一点点的发挥出来。特别是夺取了淮南以后,富庶的扬州,一直在往汴州这边输送物料与手工业品。

还有大量的商税。

淮南地区的经济也在迅速恢复。

方重勇查验了库房,发现并没有什么猫腻,他这才心满意足的离开了武备库。

他去看只是看个大概印象,卢迈会带着专人去查账的。在武备这方面,谁敢耍花样,必死无疑没有任何条件可讲。

正当方重勇要离开的时候,张光晟领着一个穿皮甲的将领走上前来禀告道:“官家,车光倩副将刘文喜,特来汴州向朝廷报功。”

刘文喜单膝跪下,将手中的木盒子托举到头顶。

“首级?”

方重勇一看这木盒方方正正的尺寸,就知道刚好装一个人头。

果不其然,刘文喜大声禀告道:“官家,去年时车将军带兵与贼军激战于台州,贼首袁晁逃逸。我军继续追击,袁晁带兵四散奔逃。我们追了四个州,才将此獠斩杀,平息了袁晁之乱。”

终于结束了!
袁晁之乱的后续一点也不激烈,每次交战,都没有超过一万人。这倒不是袁晁不想集中优势兵力,而是他根本没法集中,地形也不允许。

袁晁先是在台州以北与官军作战,惨败。那一战叛军被斩杀两万人,尸体把宁海那边的一条小河都给堵住了。

袁晁逃回台州治所临海负隅顽抗,一败再败,城破后死伤无数。

接着他又带着麾下精兵转战温州、扩州、衢州、睦州,便打仗边扩军。最后于睦州治所以南的三河戍,被车光倩所率一万精兵团团围困。

最后那些所谓的“义军”也全部战死,袁晁在戍堡城头自尽。

这场兵祸的后续,战场上交战规模不大,但对于当地脆弱的经济,却造成了极大破坏。南面的百姓很多人都纷纷当流民逃亡北面的杭州。

一时间,当地很多地方山林里的老虎、豹子和狼,都下山到村镇里面觅食,时常有不能走的老弱被吃,可谓是惨到极点。

兵祸之害,不在于战场上杀死了多少人,而是军队交战的地方,社会秩序与生产秩序都被破坏。不离开的人,哪怕饿也饿死了。

方重勇盯着刘文喜送来的人头,内心没有任何喜悦。

这是一场典型的“双输好过单赢”的博弈。当地的土豪劣绅固然是倒了大霉,可那些所谓的“义军”,最后也没办人事。

官军也好,义军也罢,他们只管打仗就行,可本地百姓要考虑的事情就很多了。

义军是不是真的“义”,众说纷纭。而官家是不是真的“为民做主”,却也值得商榷。

打到最后,四五个州被打成了一片焦土,血流成河。

这真的值得吗?
想到这里,方重勇就觉得内心有点沉重。毕竟,他是必须要正面回答这个问题的人。

任何一个希望改朝换代的人,都不能回避这个问题。

“本帅马上修书一封给车光倩,你带回去。

如无意外,你们应该会被调度到淮南。镇守杭州,安抚地方的另有其人。

这几年的战功与赏赐,你一并交给枢密院。到时候自有安排,一文钱,一块布都不会少。”

方重勇安慰刘文喜道,当场保证。

后者并不明白方重勇的安排有什么深意,但是能从浙西调度到淮南,那实在是太好了。

在没有成为黄泛区以前,淮南之地,可是天下数一数二的富庶,扬州府更是被称为“扬一益二”。

去这种好地方,刘文喜此刻的心情就跟他的名字一样。

闻之则喜!

“谢大帅恩典!”

刘文喜领命而去,回驿站等消息了。事实上,方重勇安排车光倩担任淮南节度使,早在两年前就该落实。只不过袁晁这厮跑了,事情没做完便不得升迁。

他不升迁,他麾下的丘八,赏赐也无法落实到位,只是先给了一部分。

知道这件事情后,车光倩麾下丘八,恨不得把袁晁这龟孙的画像挂在稻草人上面,连刀法的时候劈砍用。

你都起事失败了,早点来官府自首不好么。像个老鼠一样到处跑,让大家都落不到好!
这样又有什么意思呢?

军中很多丘八都恨透了袁晁。

在袁晁自杀后,那些丘八们也不肯罢休,想把袁晁的尸体剁成肉泥喂狗泄愤,被车光倩阻止了。

一想到赏赐终于到手,刘文喜心中就美滋滋的。

等刘文喜走后,李筌这才上前对方重勇抱怨道:“袁晁这厮可恨得很,浙东与江西等地很多都十室九空,便是拜他所赐。若不是这厮在拖我们的后腿,说不得我们现在已经开始攻打襄阳了。”

“世间的对错,哪有那么容易分辨呢?

袁晁死了,他就败了,仅此而已。”

方重勇叹了口气说道,没有接茬。

无论袁晁起兵的原因是什么,他最后导致的结果,都是最坏的那种。这其中,一定是有什么做错了的。

很多时候,好心都不见得能办好事,更别说一肚子坏水的人了。

而李筌不过是站在统治阶层的立场,维护统治者的“大局”而已。当然了,如果袁晁横扫江东,再造了一个新的“东吴”,李筌等人会怎么评价他,就很难说了。

反正,死人是没有资格讲话的,只有活着的人,才配大言不惭的谈正义与公理。

想到这里,方重勇忍不住后背发凉。

(本章完)

(https://www.biquya.cc/id111657/16495878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