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女频频道 > 人在大唐,开局一把金锄头 > 第173章 173:郑乡贡的气

府学的学子们自春夏之交后,上学的时日,尤其难磨。

        “啊?今日又是郑‘冲天’当值。完了,完了!”

        当学堂今日当值博士的名单一贴出来,学子们纷纷抱怨。郑“冲天”是学生赠与郑一松的诨名。其上课,讲授经书,鞭辟入里,但夹杂了大量的激愤之言。往往半日下来,经书没讲多少,反倒给学生们说了很多离经叛道的话。

        所以学生们送了他这个外号,取自“怨气冲天”之意。

        “铛——铛——铛——”

        府学的钟声敲响,刚才还聚在外面的学生像被猎人惊了的兔子,缩着头往各自的学堂里奔。

        郑“冲天”像往常一样讲解《孟子》经义。正当堂下众人惊疑,为何今天郑博士一句闲话都没有,却听堂上声音骤歇。

        学生抬头,只见到黄豆粒大小的泪珠滚滚而下。

        “郑博士,可是家中变故?”

        “诸生,吾心中苦。”郑一松心里真苦。

        前天采小兰找他,说了此事,请其为贫苦百姓发声。他想了一晚上,便寻同窗好友,没找到一个人,能够疏通扬州城的贸易关隘。

        在家憋了一天,今日讲学,心中被堵,气息不畅。越讲越觉得所谓圣贤书,毫无意义。

        学得再好,也无异于世。他一想到,官场都被一些私相授受、上下其手的贪官污吏搞得乌烟瘴气,不禁悲从中来,泪如雨下。

        “诸生家中可有御寒衣物?可有遮羞避体之衣物?”

        大家点头。

        “什么材质?价钱几何?”郑一松在中间位置提了一个学生。

        “御寒用裘皮,乃家父从北方带回来的狐裘,质地柔软,非常保暖。平日所穿,大抵是绣楼所出。至于价值几何?学生不知。”腰间佩玉、气宇轩昂的小子的回答,“朴实无华”!

        而当中当即喧哗起来。

        “沈半城家的衣物,当然价值连城。”

        回答问题的,刚好是沈家三公子。

        “诸生可知贫苦百姓家用什么御寒?平日又靠什么避体?”郑一松继续问道。

        众人将目光集中在学堂里的角落,那边坐着的,家住城郊,是最贫苦的了。

        “学生所穿,乃家母亲手操办。屋后有桑田数十亩,养蚕缫丝,集丝成布。所费无非是一些人工。”此生丝毫不以家贫为耻,回答落落大方,别有一番气度。

        可是,家有良田,又能穷到哪里?能上得了府学的,又有几人,家境真的匮乏?

        “沈东岳、王汉云两生请坐。大家可知市场上一匹平常的绢布多少钱?”

        有一人出声,“郑博士,我知道。一匹绢布五百钱。”

        <div  class="contentadv">        “能出得起五百钱购买绢布用于制衣的,扬州城有多少人?绝大部分人避体之物,都是麻、葛两种。”郑一松为公子哥们普及生活常识。

        “郑博士,我们知道。家中仆人都穿这个。只是这与讲学有什么关系?我们学习用功,博取功名。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绫罗绸缎。”齐安才很不礼貌地打断了郑一松的话。

        “齐乡贡所言有理,我所讲与课堂无关。吾太鄙陋了。时至今日,我才知道,世上还有一种御寒之物,名为棉花。所织成的布,比之丝绸,不差多少,所费不过十之一二。而棉花易生,产量又是蚕丝的几十数百倍。”郑一松说到此处,痛苦极了。

        百姓原可以不苦,却因为上层恶意阻拦,生活水平一直在堪堪满足“活着”的基本线上。

        齐安才被落了脸面,眉头紧皱,凝思片刻,心里就有了主意。只听他继续说道:“我从未听说过此物,但既然郑博士说有,我相信天下确有此物。不过新事物的产生,必须要有一个过程。”

        他由愁转笑,洋洋洒洒似乎有千字要说。

        “我翻了典籍,汉魏就有其记载了。”郑一松大声抗辩。

        “那为什么?”齐安才瞬间迷糊了,“我知道了,肯定是棉花有缺点——”

        “错了,错了!”郑一松哀叹两声,才平复了心情,“是诸生的家里人,是府城的权势之人,他们把持着商道,设置壁垒,严禁岭南道的棉花进入中原地区。”

        “啊?”座中人无不惊骇。大家相信郑博士的人品,不怀疑他说的是真话。

        “唉,据我所知,现在岭南道通往扬州府的关隘就有几十车棉花被阻。大家一问便知。”郑一松言之凿凿。

        课堂进行到这里,已经没继续下去的必要了。学生中好事的,下了学,就骑了快马,亲自去关隘查看一番。

        等了两日,终于有了结果。果然有几十车棉花被扣留在关隘。而沈东岳还利用金钱攻势,拿到了一团棉花,带到了学堂里。

        “此物确实保暖!”

        众学生挨个将手掌戳进棉花团中,感受了其中的温暖。一瞬间,众人开始迷茫了。圣贤书上都说“以民为本”,而现实,肉食者都以愚民为乐。

        明明不是休沐,郑博士的学生,下午都翘了课,围到了他家里,口中高呼“博士教我”!

        郑一松被逼得没办法,带着一应义愤填膺的学生,跑到了府衙。一行人轰轰烈烈,口号震天,差点将堂上高坐的卢刺史惊落地上。

        而当他听清事情原委后,哭笑不得,还真是一群忧国忧民的官场苗子。

        “诸生稍安勿躁,本官正要打破这一惯例。前些日子,我已经在城郊兴建了两家作坊,专门生产棉布。至于你们所说的棉花送入被人阻拦,我现在就令人解决。”卢刺史立即拍板。舆情事件闹大后对政绩影响太大了。

        他倒是感谢起采小兰了。要不是有她的作坊,自己还真不知道该如何解答官学诸生的问题。

        扬州府最大的官下了命令,关隘立即畅通无阻。几十车棉花沿着官道,一车车送入天福聚财居。

        而城里最大的绸缎庄的东家不用人组织,一家家凑到了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把事情的始末梳理清楚。

        “为了几个学生,就打破了规矩。我不服,他们会告状,我们也会!”

        一群人乌泱泱地向府衙进发了。

(https://www.biquya.cc/id111541/166251544.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