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女频频道 >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 第465章 四大元老

科兹洛夫是个非常纯粹的文物强盗,他在盗掘黑水城时,拿不走的就会彻底毁掉,前前后后去了三次黑水城,破坏力极大。比民国时期的孙殿英都要可恶。

        这种人留在地球上就是个祸害,还是变成个发光骷髅进实验室,为放射学做点贡献吧。

        李谕生怕科兹洛夫舍不得资金,于是亲自联系美国方面,不惜重金购买了大量镭公司产品,全部送给科兹洛夫。

        科兹洛夫高兴坏了,他早就听说镭的神奇,毕竟是能拿诺奖的好东西,而且贵得要死。

        ——嗯,贵就是好,好就是贵。

        没毛病!

        李谕不厌其烦给他“科普”镭水的神奇功效,什么一柱擎天、能量源泉、起死回生之类。

        反正有美国的无良媒体做后盾,科兹洛夫不相信都不可能。

        临走时,科兹洛夫激动地握着李谕的手:“真是大好人啊!这么多年,我作为探险家说实话一直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你帮了我的大忙!”

        李谕嗤之以鼻,那是你自己找死。

        割走我们150万平方公里,我对你个俄毛有毛线好意?

        自己抱着镭水美去吧!

        ——

        沙龙一个接一个,很快李谕又收到邀请,邀请函最后署名“世界社”。

        虽然名字像是国际组织,实际上人员都是留欧学生,而且成立世界社的几个人不得了:张静江、李石曾、吴稚晖、蔡元培。

        没错,国党的四大元老在这儿聚齐了。

        李谕和吕碧城坐上一辆雷诺汽车,前往张静江在巴黎开的古玩瓷器店。

        张静江是个奇人,家财万贯,出身浙江湖州的大丝商家族。

        中山先生筹款时,除了他哥,出资最多的就是张静江。

        而且张静江很有意思,以他的资历,本来可以成为国党里位高权重的人,但他自始至终从不过问权利,只问义务。

        所以中山先生都要尊称他一句“革命圣人”。

        张静江的店不仅卖瓷器,也卖丝绸,中国的这些传统强项艺术成分很高,在欧美超级好卖,上流社会仍然趋之若鹜,所以张静江在巴黎的生意做得不小。

        蔡元培和李谕见过多次面,他出来迎接李谕,高兴道:“疏才兄弟,别来无恙!你到柏林时,我刚好离开,来了巴黎,好在你也来了。”

        李谕说:“看起来,鹤卿兄在欧洲还挺适应的。”

        蔡元培苦笑道:“勉力为之罢了,可惜年轻时一直在学英文,现在全然用不上。最近几年重新学德文,真心难为死我!”

        蔡元培从1903年开始学德语,他对德国的文化、教育很向往。在研究过日本教育后,发现日本就是学的德国,所以生出想法:不如绕过日本,直接向德国学习。

        且德国还是最早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再加上现在德国在科学界、思想界的巨大地位,让蔡元培经常感慨:“世界学术德为尊”。

        蔡元培甚至把自己的女儿命名为“威廉”(不知道他知不知道这是个男性名字);后来儿子出生,又给他取名“柏龄”,谐音“柏林”。

        总之蔡元培对去德国求学一直很向往。

        去年,孙宝琦作为驻德公使被派往柏林,蔡元培正好与孙宝琦的弟弟是故交,于是跟着来了德国。

        李谕说:“欧洲的学习生活支出很高,鹤卿兄如果有困难,可以告诉我。”

        “能有什么困难!”蔡元培笑道,“就算有困难,我也能应付。”

        蔡元培没好意思说出自己的难处。

        其实他可以称得上中国第一个半工半读的留学生,好在他人缘广,接到了很多活。比如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让他翻译德国著作,每月给100银元。

        然后蔡元培又给唐绍仪在德国的侄子当家庭教师,也能赚一些钱。

        蔡元培既然不说,李谕就不好意思再追问,于是说:“对了,鹤卿兄有没有申请大学,我在德国学界认识几位名宿,也能帮上忙。”

        蔡元培说:“有劳疏才兄弟挂怀,我已经申请下了大学。本来想申请柏林大学,不过他们需要中学毕业证,我哪有这个。于是找到了莱比锡大学的孔好古先生,他曾在京师译学馆当教员,经由他的帮助,进入了莱比锡大学。”

        “顺利进入大学就没问题。”李谕说,德国目前的教育不用担心,大学都可以。

        蔡元培说:“听说莱比锡大学出过不少名人,虽然比不上柏林大学,但总比日本的学校好。”

        “那是当然,”李谕说,“莱布尼茨、格里克等科学家,还有尼采、歌德等思想家都出自莱比锡大学。”

        蔡元培说:“我也是来了德国才知道了莱布尼茨等人的名字,竟然在两百年前就研究出了高深的数学!将来回国后,一定要将科学教育根植到基础教育中。”

        德国的四年留学生涯对蔡元培影响挺大,德国重视实业的风气也确实更适合民国。

        进入屋中,蔡元培把李石曾、张静江、吴稚晖一一介绍给了李谕。

        其实李谕基本都了解,不过还是先假装不认识。

        大富翁张静江说:“帝师是名震四海的大学问家,垂临小店,不胜惶恐。”

        李谕说:“哪里话!整个巴黎都没有多少中国人,在距离家乡万里之遥的地方遇到诸位,实在三生有幸。”

        吴稚晖问道:“帝师,我们曾听孙先生提过您,不知道您为何不愿意加入同盟会?莫非支持康梁的改良立宪制?”

        李谕说:“反正在巴黎,说出来不用害怕。我支持诸位的事业,力所能及的帮助可以提供,不过我并不愿加入其中。”

        张静江本来也是类似想法,后来经不住胡汉民等人的软磨硬泡,才加入了同盟会。

        李石曾问道:“帝师既然支持,为什么不加入?”

        蔡元培替李谕解围道:“疏才兄弟心怀天下,有济世之能。试问诸位,谁可以在科学之道比得上他的能耐?报国有多重路线,疏才兄弟的路线是一条基本的道路,或许他才是真正对的。”

        张静江佩服道:“我在欧洲已然生活数年,能够理解。”

        吴稚晖又问蔡元培:“鹤卿,你在德国呆了一段时间,依你看,德国的政体是不是与日本国类似?”

        蔡元培点点头:“颇有相似之处,但德国的宰相拥有极大的权利,而且德国南部的几个邦国有很强独立性。”

        吴稚晖说:“无非还是集权制,有俾斯麦这种强人在还好,否则局面不好控制。”

        几人的观点最终必然是要搞革命,然后走法国和美国的路线。

        张静江又说:“东京的同盟会已经成立《民报》,与梁启超的《新民丛报》几番论战好不热闹,我们何不在巴黎也成立一家报社?”

        李石曾说:“好想法,只可惜欧洲没有梁启超与我们论战,影响力恐怕不会多好。”

        李谕插了一嘴:“康有为好像过不了多久又会来欧洲。”

        吴稚晖说:“好,我就看他敢不敢接招!”

        张静江说:“杂志的名字我想可以叫做《新世纪》,有革新之意。”

        <div  class="contentadv">        蔡元培多问了一句:“在法国开设报纸,会不会有阻碍?”

        “以前或许有,但现在却是办报的好时机,”张静江说,“鹤卿兄没有听说德雷福斯一案吗?”

        蔡元培摇摇头:“法国的事情我知道得不是特别清楚。”

        张静江说:“这可是一件法国的大事,惊动了整个法国民众。”

        蔡元培纳闷道:“德雷福斯是什么人,有这么大能耐,我竟没有听过。”

        “他只不过是个普通的情报参谋,十年前法国发生了情报泄露,泄露对象是德国。你知道的,德国与法国有着血海深仇。”张静江说。

        蔡元培道:“普法战争的历史我晓得,法国被迫割让了阿尔萨斯-洛林,失去了最重要的铁矿产地,不仅打断了工业发展进程,还失去了孚日山脉这道天然屏障,其大片肥沃的平原一马平川暴露在了德国面前。”

        张静江说:“所以说整个法国一代人都活在战争阴影之下。给德国人泄露情报,在法国属于叛国罪,会被处以终身监禁。”

        蔡元培说:“听起来没有什么不妥。”

        “可问题是,这个案子证据并不确凿,事实上,德雷福斯没有出卖情报,”张静江说,“调查人员也发现了这件事,可最终他还是被判了刑。”

        蔡元培疑惑道:“那不就是诬告?”

        张静江说:“没错,赤裸裸的诬告,之所以诬告也被做实,不过是因为德雷福斯是个犹太人。”

        蔡元培没想到法国也有这么严重的反犹主义,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法国挺“文明”的。

        张静江继续说:“事情在几年前被爆出,整个法国分裂成了支持德雷福斯者和支持军队者,双方吵得不可开交,甚至连当时刚刚上任的总统卢贝都被当街殴打。”

        蔡元培一头冷汗:“明显是有人借机闹事。”

        张静江说:“对的,德雷福斯只是由头,没有人在意真相。在案子的重审时期,法国诞生了大量右翼媒体。”

        此时的法国,鹰派已经占据了绝对力量,与德国终有一战成了所有人的共识。

        而张静江他们的目标也是在大清搞暴力革命,某种意义上不算冲突。

        德雷福斯案在法国近代史上很重要,险些推翻共和政府。甚至直到21世纪,还有人相信德雷福斯有罪。

        吴稚晖说:“来了欧洲才知道,原来犹太人是这种处境。他们为什么不去建国?”

        张静江说:“已经有了复国思想,我们可以通过支持他们的想法,获得富有犹太人的资助。”

        李谕听他说了大半天,终于明白他的企图是什么,不愧是后来中山先生想任命为财政总长的人,脑子挺灵活。

        看似在聊法国的反犹,实际上是在给同盟会的革命活动找资金来源。

        他也是被逼的,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太花钱了,张静江这么有钱也顶不住,只能想办法从其他地方帮着筹钱。

        在此时的同盟会看来,如果犹太人真舍得给钱,拿出一块地给他们建国都未尝不可。

        至少在他们看来,犹太人没什么大的危险性,无非就是爱财。

        欧洲普通人讨厌他们,但在统治者眼中,只是爱财不是大事。

        李石曾和吴稚晖都赞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静江好谋略。”

        张静江说:“但这件事操作起来有点难度,需要通过媒体的方式获得犹太人关注;而在报纸上又不能写得太同情犹太人。”

        李石曾他们都是文人出身:“笔法我们懂,就是翻译成法文后,不知道对方可不可以理解。”

        张静江叹道:“所以我等要精研法文、英文、德文。”

        蔡元培对李谕说:“听说疏才兄弟与德国的犹太高层接触过,你认为此事靠谱吗?”

        李谕说:“都是利益而已,不要许诺什么,向他们借款便是。法国的金融发达,融资能力很强。”

        张静江说:“可我们不太懂金融,帝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至少比我们要清楚。”

        李谕说:“纽约上市是有华尔街的金融巨鳄参与,其实我真的不太懂金融。”

        张静江只能说:“我们还是想办法从犹太人手里筹钱吧。”

        李石曾说:“犹太人与我等都是苦命之人,想必他们会有共情之心。”

        李谕说:“谈钱就行,最好不要和他们聊共情之类的话题。”

        李石曾不太了解:“为什么?”

        李谕是穿越者,太了解后来的历史了,复国后的犹太人,又把对犹太人的仇恨化成了对巴勒斯坦人的迫害。

        冤冤相报的,根本没有头。

        但这种事没法和他们说,李谕随口道:“因为他们看重的是钱,既然对他们有所求,就不要表现出任何对他们的怜悯之心。”

        说话间,张静江的一名仆人走进来:“少爷,孙先生的电报。”

        张静江打开电报,上面只有一个字母:“E”。

        张静江看后不禁眉头紧皱,“怎么这么快?”

        李谕问道:“暗号?”

        张静江说:“嗯,是我与孙先生约定好的,如果他需要资金,就给我发电文,A为1万元,B为两万元,C为3万元,以此类推。”

        E就是5万银元。

        张静江惆怅道:“我的货款还没有回来,手中只有两万银元。不然先找犹太人赊账吧。”

        他真是对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倾其所有。

        后世有人称他“民国吕不韦”,但人家并没有搞“奇货可居”,辛亥之后没去做大官。

        李谕忙说:“千万别,这时候还没有获得他们的认可,只能借高利贷。”

        张静江无语道:“那怎么办?”

        李谕说:“钱我可以提供,不过要尽可能保密。”

        张静江感激道:“先生真是有大义之人!”

        李谕现在已经意识到,想要搞工业,赚了钱,就免不了这些事,随他去吧,只要是不妨碍自己的事就行。

(https://www.biquya.cc/id111381/166538350.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