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试验田和果树林的水泥路尽头,有一处花园,算作是整个学校中一处最雅致的去处。
花园不是很大,在园子的四周栽满了各种观赏植物。花园的靠南位置,有一个池塘,据说是当初建校时,建筑取土留下的深坑,第一任院长来自苏州,当时学校周边存在的溪流较多,于是他在坑中引入了溪水,又陆续用石头做了几个假山,几经后续多任领导们的耐心经营,现在俨然已经成为农学院里一个很有代表特色的景点。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在布满厚厚青苔的怪石间还零散地点缀着几从花木,让人实在是体会到了建造者们的胸中邱壑。
池塘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随意的布置了几块玲珑的石头: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在池水里自由自在的生活着一大群鲤鱼,在这初秋的季节里,恰逢荷花或睡莲开放,使人看到“鱼戏莲叶间”的入画一景。
沿着池塘四周10米的范围内,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花期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开花的时候满目的绚烂,其中:花树以北方最常见的海棠和桃树为主;绿树以枫树和银杏为代表,在不同季节使经过的人们感到无限的繁华和色彩变幻。
环着池塘的靠近边上,修筑着一条长廊。廊子的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添了景致的深度。
在长廊的中部修建着一个不大的亭子,在匾额上有着一个很雅致的名字—“鱼藻榭”。对于初次来到农学院学习的王珂来说,他还是特意的考证了一下这个名字的出处的。
“鱼藻榭”之名取自《诗经》,《鱼藻》是《诗经·小雅》的篇名。“鱼藻”篇名取“鱼在在藻”二字。“鱼在在藻”是什么意思?毛公说:“鱼以依蒲藻为得其性。”
对于这段文字的描述,王珂的理解是:学生们在课堂上应当认真听讲,努力学习知识,学生就是那条自由自在的鱼;而老师呢,在给予学生们丰富课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提升学生们的自身修养,就如同那团幽幽的水藻,鱼儿和水藻互相依存。
至于“榭”,一语双关,学生要感念老师们的孜孜教诲;同时,老师们要随时看到学生们的进步,鞭策自己学术上的不断追求精益求精。
唉,这就是中国文字特有的博大精深的魅力。每当王珂路过这里,他总要充满敬意的望一眼这个名字。
刚入学的时候,王珂确实是不爱这所学校的,因为他本身就出身于农村,他不爱“农”这个字眼,从骨子里认为:农学院是土的不能再土,且不会存在任何文化底蕴的地方。
但是,入校后的这短短几天的时间里,让他快速的刷新了自己的认知。坦诚的讲,这所学校在质朴的外表下面,一砖,一物,一景,皆饱含有非常多的文化底蕴。
由“鱼藻榭”右转直走,在廊子的西口尽头位置,伫立着一块题字的大石头,上面用楷书工工整整的撰写着“镜湖晚秋”四个字,据说是第四任校长来自浙江绍兴,看到这处景致与家乡秋天的镜湖很相像,于是给这处景点命的名字,现在正值早秋,看来确实很有一种江南水乡的意韵!
绕过题字大石,正对着的就是农学院第一教学楼的门口。
一路走过,让每一位学子均能体会到这所学校里特有的一种文化气息。就像这座老教学楼,那两扇红漆斑驳且厚重的大门,无时无刻不透露出一种文化传承的底蕴。
如果从“鱼藻榭”左转,沿着长廊,走上一百多步,就会看到一片枫树林。枫树密密匝匝的,一棵紧挨一棵,大约有几百棵的样子。此刻尚未到时节,秋霜未染,仅有少数几片树叶边缘泛着诱人的红晕。
绕过这片枫树林,就来到了学校职工宿舍“紫枫苑”门前。
整个教工的宿舍区,其实面积并不大,这些职工宿舍始建于70年代中期,一共三排,每排各两层,灰色的砖楼,且在每一个楼房的屋顶上部,都有一个粗粗矮矮的烟筒,据说旧时是烧煤取暖用的。
楼的外墙是灰色的主色调,在厚厚的宿舍墙表面上附着的密密匝匝的爬山虎植被。一阵风拂过,尤其在这初秋时节,在一片深绿中,点缀着点点红色,煞是好看!王珂常常想:这大概就是“紫枫苑”的缘来吧!
由于学校老师们大多在市区买了房子,现在这个宿舍区里曾经的喧嚣和烟火气已经明显的差了很多。仅有20几个暂时在市区买不起房子的年轻老师住着,而且各自住的位置也很零散。毕竟现在这里的空房子还是很多的!
今天晚上,王珂是来学习的,故而他穿过了“鱼藻榭”直奔教学楼。
(https://www.biquya.cc/id110000/73191022.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