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逆清1845 > 第144章 满汉之别

  近些时日随着气氛缓和,广州城内已经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连宵禁都已经被取消,大大小小的客栈也都纷纷开门营业,其中四喜堂便是其中一家,生意相当兴隆。

  赵源微微一笑,这个‘湘上农人’倒有几分意思,莫非是希望他像刘备一样去三顾茅庐请贤出山?

  若真是真才实学之辈,赵源倒不介意亲自去请,也算是表示自己的诚意。

  “来人,备车,去四喜堂。”

  赵富贵小心道:“少爷,要不我去将他请过来......”

  “不行,他既然说另外让我自己去找他,那我就自己去请。”

  赵源轻声道:“你到时候带着人守在外面就是。”

  “是,少爷。”



  赵富贵琢磨了一番,决定先把人手洒在四周,看看四喜堂到底是什么情况,也好提前做好准备。

  .......

  ‘湘上农人’正是左宗棠的号,他向来最为仰慕诸葛亮,除了给自己取了一个‘今亮’的号,还取了一个‘湘上农人’的号,其意也是在效仿诸葛孔明躬耕南阳。

  夜色已深,左宗棠却没有丝毫的睡意,他甚至跟白天出门时一样穿得整整齐齐,衣冠端正,点好了油灯,等待着赵源的到访——若赵源真是‘求是’,那么看到自己的这一篇文章,再晚都会亲自登门拜访。

  当然,若是出现了意外,比如赵源并没有连夜登门,说明此人名不副实,只是一个庸人而已,那么他就会乘坐第二天早上的船离开广州。

  就在左宗棠闭目养神之时,门外便传来了敲门声。

  左宗棠略微有些惊讶,这比他预料的还要早一个时辰,说明赵源在看完信件后的第一时间,就选择登门拜访。

  “请进。”

  出现在门外的正是赵源,他听着里面传来一口浓郁的湘音,不由得暗自放下心来,好在他前世在湖南也待过一段时间,并不难听懂对方的意思。

  赵源已经将军装换成了一身青色圆领长衫,头上还绑着一块方巾——毕竟他现在头上仅仅长出来了些许短发,多少需要遮掩一番,整个人看上去倒显得有些儒雅,并没有前些时日的杀伐之气。



  当然,经历过铁血之战的赵源,整个人的气质里也难掩那种杀伐决断的味道。

  “学生赵源拜见先生,敢问先生称呼?”

  赵源拱手微笑,态度也是不卑不亢。

  左宗棠轻声笑道:“在下不过湘中一农人,倒有一个雅号,唤作‘今亮’。”

  “今亮?可是左今亮先生?”

  赵源顿时醒悟过来,原来面前这个人就是左宗棠,不过这位跑到广州来干啥?

  在赵源的印象里,左宗棠是在平定太平天国之乱中逐渐崛起,成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同时也是四个人当中出身最低的一位。

  像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是进士出身,张之洞更不得了,同治二年的探花。

  左宗棠见赵源一口道破他的来历,并没有特别惊讶,毕竟此时的左宗棠也算是名满三湘的大才子,广州有所耳闻也实属正常,他笑道:“大都督一口道破,倒让今亮有些无所适从。”

  说完,他请赵源落座,紧接着端上早已烧好的茶水倒上一杯,轻声道:“大都督既然夤夜来访,想必是为了下半篇。”



  赵源心道:“果然只有一半。”

  他也丝毫不客气,拱手道:“拜读先生大作,学生汗流浃背,若是清廷得先生这般大才,怕是还能苟延残喘数十年。”

  左宗棠放声笑道:“大都督太客气了,能写出‘求是’的那些文章,可见大都督对当下局势可谓是洞若观火,今亮也只不过是拾人牙慧,算不得大才.......不过,今亮虽然不算大才,但倒也能运筹帷幄一二,不知可否能到大都督帐下讨口饭吃?”

  一听到这里,赵源顿时欣喜无比,起身拜道:“等得先生之助,犹鱼之有水也。”

  左宗棠连忙扶起赵源,深深弯腰拜倒在地,道:“大都督着实谬赞了,今亮着实有些愧不敢当。只是有一点还请大都督谅解,左某一族老小尚在湘阴老家,不便以真名露面辅大都督,还请大都督谅解。”

  “左先生放心,学生绝不会为难先生。”

  赵源与左宗棠重新落座,道:“不知先生下篇文章何在?”

  “今亮的下篇文章只有八个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左宗棠摸了摸下巴上胡须,实际上这一想法也是他从赵源的文章以及后续行为中得出,他轻声笑道:“实际上,无论是大都督还是清廷,接下来行事怕是都避不开这一条。”

  赵源轻轻点了点头,左宗棠不愧是左宗棠,对于时事的嗅觉堪称敏锐。



  在后世历史上,人们提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句话时,通常都持着批判态度,因为大清在这一原则指导下,诸多改革最终实际上是以失败告终,甚至还输给了维新变法的日本,不得不让人怀疑这一原则是否真的有用。

  但是话说回来,回到这个时代以后,赵源却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已经是当下最优选的办法——必须要明确一点,任何改革的基础都是建立在绝大部分力量支持的环境下,否则根本不可能成功。

  无论是对于历史上的大清朝,还是对于目前的赵源而言,最重要的支持力量就是广大的士绅。

  没有成功收买士绅的太平天国,最终被士绅一手训练出来的地方团练给彻底堆死,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同理,如果赵源不能争取士绅的支持,那么他面对的就不是区区八九万绿营,而是至少数十万地方团练。

  因此,改革需要照顾到士绅的利益,至少不能将他们变成绝对的敌人,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逻辑,就是暂时不触动士绅大族利益基本盘的情况下,利用西方相对先进的技术以及军事力量,从而实现战胜清廷。

  左宗棠同样也是看出了赵源目前面临的最大危机,从而献出了这一计策。

  赵源犹豫道:“‘中学为本,西学为用’,似乎对清廷也有用处。”

  “不一样,若是清廷仿照大都督进行改革,那么它反而会死得更快,因为这一招属于正中满清的要害。”

  左宗棠的脸上露出了几分难以掩饰的笑容,他娘的,大清既然不给他左某人一顶官帽子戴,那就别怪他现如今去挖大清的根了。



  赵源仔细思考了片刻,历史上的‘中学为本,西学为用’虽然不怎么成功,但是好像并没有对清廷造成特别大的影响......不对,他忽然想明白,清廷之所以最终被逼退位,恐怕跟这件事的关系还真不浅。

  “先生果真是大才,清廷所谓的‘本’,并非中学。”

  “没错,大都督果真早已经想明白了。”

  左宗棠赞赏道:“对于咱们汉人士绅而言,圣人名教是根本,士林学子是根本。可是对于清廷而言,它的根本永远只能是八旗,如此一来,二者自然就会冲突,届时满汉之间的裂缝迟早就会暴露出来——”

  赵源一边听着,一边同自己熟知的历史挂上了钩——在很多人看来,清廷的退位仿佛波澜不惊,袁大头一逼宫他们就老老实实退了下去,但实际上围绕清廷的退位之间进行了极为激烈的博弈,尤其是满洲八旗跟汉人实权派之间几乎发生了你死我活的斗争,袁大头就差一点被清室宗亲重臣给做掉。

  可以说,自有清以来,满汉之间的矛盾贯穿始终,无论中间清朝皇帝做出何种尝试,都改变不了这一点的本质,也正因为如此,也让清廷死于满汉斗争的最高峰时期。

  左宗棠冷哼道:“天下人早已看得分明,这大清的江山终究是八旗所有,朝廷以天下亿万百姓为奴,奉养二百万八旗贵胄,又以名教科举为利,分化瓦解天下汉人英雄,使得无数人皓首白发而不可得,偏偏士林对清廷望之如父母,清廷对士林却视之如仇寇,这就为大都督争取了几分机会,到时候便可以从中做些文章来,只要能以此动摇道光的心,那么大清朝也就真的悬了。”

  赵源赞同地点头道:“实际上,大英帝国统治印度的方式,便多有相似之处,而这一方式则被英人称呼为‘殖民’。”

  “大都督明鉴,正是这一番道理。”

  左宗棠脸上浮现出一丝笑容。



  赵源沉吟了一番,低声道:“可即便如此,士林也依然会选择清廷,此处又该何解?”

  所谓的士林,并非指那些考科举的穷酸读书人,实际上它代表的是士大夫阶层和知识界,这帮人掌握着释经权,拥有舆论上的绝对优势地位,绝不是赵源一个小小的反贼能碰瓷的存在,指望他们投靠赵源,还不如指望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

  左宗棠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他轻轻捋须,笑道:“大都督,士林读圣贤书,立志考取功名做官,讲究三纲五常,他们如今自然不会投靠大都督,大都督没有夺下半壁江山之前,怕是都没有多少读书人投奔......不过大都督不妨静观其变,以目前清廷的做法,迟早会将士林彻底推到大都督面前,关键只在一点,满汉之别。”

(https://www.biquya.cc/id109745/69465203.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