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我家后门能到明末 > 第一百零三章:提兵北上

  太阳高高的挂在天上,孙杰率领兵马出发了。

  城外道路上的黄土留下了杂乱的脚印,从西边吹来的风很快将这些脚印抚平。

  孙玲站在城墙上,目视着孙杰的身影逐渐消失。

  “夫人,该回去了!”

  站在身后的丫鬟轻声说道。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孙玲叹了一口气,眉目间流转着担忧。

  悔教夫婿觅封侯!

  可是,这天下大事,  她一个妇人,又如何能言说呢?

  所做唯有支持罢了。

  城中留守两千兵马,北边的煤矿那里留守五百,剩余的一千五百人留在了城中。

  梁五负责留守,王笔协助。

  杨临跟着孙杰一起去了。

  孙杰骑着战马,走在去西安府的官道上。

  本来可以直接去潼关,只是有些事情要去做。

  秦商有一批货要往京城附近送,刚好孙杰要过去,  所以顺道稍上。

  大明北边的这些大城中都有秦商的产业,这些产业孙杰也可以利用。

  依靠这些产业,可以构建一个庞大的情报网络。

  只不过,目前这个情报网络刚刚开始。

  跟着孙杰一起走的杨临,便主要负责此事。

  等孙杰率领兵马来到西安府城外时,孙初文已经率领着人手在外等候多时了。

  孙杰到了西安府,直接带着他们一起走。

  时间紧迫,哪里还允许叙旧?

  官道一直往东,朝着潼关方向。

  这是一条要道,明朝数次修缮。

  可时至今日,依旧残破不堪。

  明末乱世多不法,人都吃不饱肚子,又哪里来的空闲和金钱?

  路很烂,东一个坑,西一个坑,大大的阻碍了行军速度。

  好在军中的辎重不多,除了必要的粮食以及少量的武器之外,  也没什么了。

  武器弹药又不是随时大规模使用,除了决战之时需求量大之外,其他时间几乎用不到。

  只需要保存少部分就行了,有金门在,武器弹药什么的可以补充,不用随时带着。

  也就是秦商商队速度能慢一些,但也能接受。

  ……

  阵阵西风出来,秋意更浓,冷气萧森。

  卷起地上存在了千年的黄土往天上而去,天地之间苍茫一片。

  太阳越发暗淡,前路开始渺茫。

  孙杰骑着战马,行走在最前方。

  就像是领头羊一样,指明了方向,带着队伍一直往前。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骑着战马徐徐向前,头顶上的鸿雁往南。

  夕阳倾斜,挂在天边,赤霞无边。

  沿着官道驻扎,一顶顶行军帐篷蔓延出去好远。

  营地中多了不少火堆,阵阵夜风吹来,火苗在黑夜中舞动。

  孙杰大帐中,一面大明地图挂在中央,他举着台灯,认真查看。

  因为孙杰的缘故,很多事情出现了偏差。

  和历史上的记录越走越远,记忆中的那些史实已经不够用了。

  目光来到了辽东上,眉头紧皱,思考着下一步的行动。

  如今距离潼关还有一天的路程,没有关防印信,潼关守将恐怕不会放行。

  不过,这倒不妨事。

  又不是流贼土匪,是正儿八经的朝廷将领,有身份印信在,还怕什么?

  到时候,白花花的银子撒出去,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门外走进一人,是刚刚吃过晚饭的杨临。

  “大人!”

  朝着孙杰拱手行礼,态度谦和。

  孙杰转过身子,手中的台灯放在了旁边的桌子上。

  “何事?!”

  坐了下来,问道,顺便指了指对面的椅子,示意杨临坐下来。

  杨临告了一声谢,坐在了孙杰对面。

  “大人,是这样的,马上就要出潼关了。到时候会进入山西,这是我们秦商在山西的店铺所在,还请大人过目!”

  杨临从怀中取出一本薄册子,放在了桌子上。

  孙杰拿起册子,翻看着。

  记录的很详细,甚至具体到哪条街道,门朝哪边。

  不过,秦商在山西的店铺基本上集中在那些府城中,下面的县城并不多。

  所以这册子看上去薄了很多。

  “这样吧,还是按照之前的计划,店铺掌柜,每隔半月,往回发一次记录。

  不管有没有事,都必须往回发。内容涵盖当地各项事情,越详细越好。

  至于真正的情报人员,等这次事情结束之后,再做安排。目前,先用这种方式来。”

  孙杰放下手中的册子,开口说道。

  这种法子虽然效率不高,但成本最低。

  先让秦商的这些店铺兼职此事,等这次战事结束之后,再做重新做安排。

  “遵命!”

  杨临走了出去,房间中只剩下孙杰一人。

  夜深了,空气中的露气浓郁。

  这小冰河时期里,才是金秋时节,外面便已经冷的站不住人。

  好在帐篷中有一个小铜炉,驱散了不少寒冷。

  第二天,天刚刚亮,孙杰率领着军队出发了。

  没多久,来到了潼关外面。

  里面的守军在看到孙杰的队伍时,一个个惶恐的厉害。

  没收到上面的命令,说今天有兵马经过。

  实在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只能把城门死死关闭,守在城墙上。

  潼关是扼守陕西的交通要道,只能从这里过去,没有第二条路选择。

  没有朝廷发下来的关防印信,想要提兵到处乱跑,压根没那个可能。

  除非像流贼那样,捡小路乱窜。

  不过,这样的话,要绕很远的路。

  问题不是很大,孙杰出示了自己的身份凭证,然后又花了一笔钱,自然进了城。

  城中的这些守军可不在乎孙杰他们去哪,将领们见有钱赚,自然会放孙杰过去。

  不是流贼,又是官军序列,也不用担心什么。

  昌盛之年想要进入,难于上天。可如今,天下早就烂了。

  过了潼关,进入了山西境地。

  潼关以东的地形和陕西关中差不多,但往北的话,就和陕西陕北差不多了。

  想要去京城附近,就要走大同、宣府那条路,这条路最近,最省事。

  孙杰带着军队一路北上,朝着大同方向前进。

谷竀</span>  这么一支军队出现在山西境内,凡是经过的县城,都惊慌失措。

  和潼关守将的反应差不多,压根没收到朝廷的关防命令,根本不知道孙杰的兵马从何处而来,又准备往何处而去。

  他们这些人,急匆匆的把这个情况往京城送去。

  孙杰可不会在乎这些惊惶无措的官员,大大方方的走在官道上。

  山西的守军,精锐的那部分被调到了京城,剩下的都是卫所废物,除了睁眼看之外,哪里还敢出城?

  要是寻常流贼,说不定还敢派一些兵马出去骚扰。

  可这支军队令行禁止,军纪严整,人人有甲,这怎么敢出去?

  这一路而去,压根没遇到什么事,反倒是远在京城的崇祯寝食难安。

  北边的建奴正磨刀霍霍,兵力正往京城附近调动,还没等兵马全部到达,怎么突然有一支兵马出现在山西腹地?

  而且,看那样子还是准备去大同。

  这就离大谱了,去大同还能去哪里?不可能直接破关出去草原吧?

  既然如此的话,那就只有一个目标了。

  过大同,经宣化,往京城。

  除了这条线路之外,崇祯实在想不到还有什么目的。

  山西的兵马该调的都调走了,这支兵马是哪里来的?

  之前压根没听到消息。

  皇帝本就是权利敏感生物,这种不受掌控的事情让崇祯坐立不安,如芒刺背。

  御书房中,新任内阁首辅刘宇亮、兵部尚书杨嗣昌,以及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的陈新甲。

  这个陈新甲,倒是有几分本事。

  他的官位是杨嗣昌推举来的,两人之间关系密切。

  按照原本的历史,再过两年,他将会成为兵部尚书。

  兵部尚书没什么稀奇,关键是他的举人身份。

  纵观整个大明王朝,能以举人身份做到尚书一职的人,也就他陈新甲和弘治年间的工部尚书贾俊两人了。

  整个大明王朝将近三百年,以举人身份做到一部要员的人,就他们两个。

  说起来,这人也是一个悲情人物。不是说他有多么慷慨大义,实在是因为死的窝囊。

  崇祯十五年,松锦大战失败之后,崇祯愈发觉得局势败坏,便密使他与建奴和议。

  后来因为家童无意间泄露消息,舆论大哗,被恼羞成怒的崇祯以莫须有的罪名所杀。

  崇祯就是一个典型的甩锅侠,对,都是他的,错,都是臣子的。

  而陈新甲,便是那个可怜兮兮的背锅侠。

  《明史》评价:“其人在边疆多年,有才干,有魄力,习边事,可为文人统帅之典范。然不能持廉,才亦不可大用,终屡误国事,贻后世以骂名。”

  御书房虽大,可哪里有他陈新甲说话的余地?

  若是崇祯不询问,他哪里能说话?

  崇祯脸色难看,不停的叹息。

  突然有一支兵马出现在山西腹地往大同而去,不管是谁,都没法忍受。

  若是北边无事,倒也不用太过担心。

  可事到如今,建奴磨刀霍霍准备南下,哪里还能应付?

  “诸位可有看法?哪里来的兵马?突然就出现了!”

  崇祯一脸焦虑,看着堂下几人。

  刘宇亮志大才疏,没什么本事,皱着眉头半天说不出什么。

  杨嗣昌皱眉沉思,心里却有了一丝猜想:

  “莫不是他?这家伙胆大包天,无令领兵乃谋逆大罪,也只有他了!

  不过,他在陕西,怎么跑到山西来了?潼关那边的守将,怎么没个动静?”

  “也没往山西那边发布调令,哪里来的兵马?现在手中没有多余人手,该如何?”

  表情又急躁了几分,崇祯心烦意乱。

  稍作思考,杨嗣昌站了出来。

  “陛下,臣有话说!”

  杨嗣昌的声音洪亮,崇祯脸色一振,喜出望外,忙道:“速速说来!”

  “陛下,臣以为,这支兵马应该是从陕西来的!”杨嗣昌说道。

  那些慌张倒是没了,只是崇祯更加疑惑。

  从陕西来的?

  陕西如今还有兵马吗?

  三边兵马被洪承畴带走了,关中秦军也被孙传庭带走了。

  现在陕西哪里还有兵马?

  却是忘了孙杰这支兵马。

  由此可见,崇祯压根没把孙杰的这支兵马放在心上。

  杨嗣昌解释道:“陛下,除了孙、洪大人之外,陕西还有一支兵马,那便是逆王的叛军,不过,他们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归降,可是这次并没有调动他们,倒是有些古怪!”

  这话不仅没有解决掉崇祯心中的疑惑,反而更懵了。

  原本的叛军,被朝廷招降之后不好好的想着待在陕西,怎么还乱跑?

  难不成想要学流贼一样?

  可根据发过来的消息来看,自从这支军队进入山西境内之后,便秋毫不犯,不仅没有攻打任何城池,甚至都没有做出任何过分的举动,只是朝着大同方向进发。

  这如何解释?

  和流贼行为南辕北辙,无法解释啊。

  难不成,他们是来北上勤王的?

  崇祯第一个不相信。

  天下已经糜烂的不成样了,那些将官往往指挥不动。

  很早之前就给左良玉发了一道命令,可是这厮磨磨唧唧,一会儿要军饷,一会儿要行军粮,现在距离京城还远。

  像左良玉这样的将官数不胜数,如今突然出现这样的事,崇祯如何会相信?

  “他来京城干什么?朕并没有征调他们,他们想要干什么?

  总不可能前来勤王吧?莫非想要攻打京城?”

  崇祯有些忐忑。

  倒是有些风声鹤唳了。

  说起来他也可怜,自从坐上这个皇位之后,隔三差五便是建奴叩关,隔三差五便是流贼作祟。

  这冷不丁又来这么一档子事,自然忐忑。

  目光从杨嗣昌的身上流过,来到了陈新甲的身上。

  “陈爱卿可有话说?”崇祯问道。

  陈新甲站了出来,朝着崇祯拱手行礼,道:“陛下,臣以为,不如遣一大臣前往,问问便知!”

  “这行吗?”

  崇祯问道。

  脸上的忧虑又加深几分。

  “陛下,山西传来的消息已经很明确了,他们一路上秋毫不犯,不似强盗贼兵,行事有章法,说明此军将领乃是深明大义之人。

  此番领兵去大同,估计另有他事,造反的可能性不大。派遣一大臣前往,很有可能问出目的。”

  陈新甲说道。

  这话说的和没说一样。

  不过,这也算是回答了。崇祯也听出了弦外之音。

  若是造反,遣一大臣过去,估计手起刀落,大臣脑袋直接咔嚓搬家。

  但也搞清楚了这些兵马的目的,也能提前做出安排。

  至于派遣兵马过去,不现实。

  建奴的刀高悬在头顶上,兵马如何能过去?

  再说了,要是人家没造反,这过去之后,一个不慎,逼反了他们,那该如何?

  崇祯看向众人,点了点头,道:“此言有理,不知哪位爱卿愿往?!”

  

(https://www.biquya.cc/id109714/713765872.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