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世祖 > 第九十二章攻略

  “吕宋倒是有趣。”

  在玉泉山庄过了个中秋,九月初,趁着天高气爽的时候,皇帝和朝廷就回到了京城。

  秋税的征收已经要开始了。

  黄、红相杂的枫叶飘飘落下,趁着秋风,端是一场美景。

  阎崇信抬目而望,眼眸之中满是感慨。

  “要求平等对待,这不是与顺天府争了吗?”

  这时候,朱谋则轻声笑道:“到底有百万人了,今年估摸着能缴六十万税,所以胆子也大。”

  “只是顺天府尹怕是不乐意咯。”

  这可不是,本来顺天府十九县,一百六十五个秀才名额,吕宋偏偏要挤进来,占了三个。

  今个还不够,还想占八个。

  这些名额必然是其他县吐出来,顺天府各县谁乐意?

  如今顺天府尹是朱谊泉,在皇帝心中分量重,怕是有的纠缠。

  堵胤锡则饮了口茶,不咸不淡道:“如今吕宋也有几十万人了,虽说文风不昌,但到底也是大明国土,秀才的名额自然得正常些。”

  “八个估摸着都不够,起码也得要三十来个,才能收揽人心。”

  对这话,冯显宗也表示认可,甚至夸张到了三十个名额。

  对此,朱谋则笑道:“那顺天府不得闹翻了天。”

  “这是在说,咱们得给顺天府涨名额。”

  作为首辅,阎崇信微微一笑,若有所思道:“京畿的丁口疯涨,百六十数就有些不足了。”

  “索性,就涨至二百吧!”

  “这——”堵胤锡觉得涨得太多了:“其他地方会不会闹?”

  “有吕宋府在,也情有可原,谁敢闹腾。”

  阎崇信觉得不算什么,作为首辅,这点权利他还是有的。

  换句话来,就算是闹腾起来,镇压了便是。

  刚好可以改换一些官场要人。

  朱谋嘴角带笑,似乎表示认同。

  但心里,却是不爽利。

  阎崇信居于内阁十七年,当了三年首辅,年岁也到了六十,该致仕了。

  不只是朝廷文武,就连皇帝也是如此认为的。

  整整17年内阁大臣,构建的人脉关系堪称恐怖,如果再持续下去,半个朝廷,都能跟他扯上关系。

  阎崇信自然不敢违背皇帝之意,所以就想着权力过期就废,不如乘机多任用一些人,为子孙后代铺路。

  官场上有动作,就需要契机了。

  弹压地方不利,这是罪过可不小。

  其他几人也明显感受到了阎崇信话语间的锋利,隐约明白其意思,倒是都沉默了。

  在人家将退的情况下,没必要弄得太僵。

  而此时,秋风自西而来,将锦国公李定国送至了京城。

  在安西镇守数年,将这位大将磨砺的满身成熟,稳重而又谨慎,不复当年的悍勇。

  觐见皇帝时,李定国小心翼翼,哪有往年的大大咧咧。

  这让皇帝很是满意,聊起了安西事宜。

  李定国也不含糊,直接道:“安西虽然大,但却可以一分为二,北疆南疆各自一体。”

  “其中南疆多是叶尔羌人,也就是色目人,信仰和平教;北疆则多人蒙古人和迁徙的汉人,放牧跟农耕相伴,衣食无忧。”

  说到这里,李定国则面带幽怨道:“陛下,这些年来迁往安西的人口不足十万,且九成来自于甘肃,若是想要彻底的把控安西,这点人数可不行。”

  “我听说,这些年就算是吉林,也有三五十万人,对于安西来说太不公平。”

  朱谊汐则不置可否。

  度过了开国时期的艰难时刻,如今整个天下,人口虽然渐渐丰盈,但土地依旧较多。

  在家乡只要还有一口吃的,就没有人会主动迁移。

  以兵迁民的手段虽然有效,但安西却是太远了,土地还比较贫瘠,这种情况下谁愿意?

  山东与吉林,中间只隔了一座渤海和辽东,语言相通,距离较近,所以大家都喜欢去。

  而离安西最近的只有甘肃了,偏偏他还是个人口较少的省,对于安西来说是不利的。

  “这件事朝廷也无可奈何。”

  皇帝叹道:“归根结底,还是安西太穷了。”

  “陛下,安西如今丁口,有近三百万,其中汉民加士卒,约莫二十来万,镇守安西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更加说服皇帝,李定国则朗声道:“今年夏税,南疆收钱两百万块,北疆六十万块,丝绸之路开始继续盛行,安西并不太穷。”

  “陛下,安西辽阔无垠,外敌较多,尤其是罗刹人,虎视眈眈,咱们可一直没放松。”

  说到这,李定国却有一些得意。

  两百六十万块,三七分,朝廷就能收纳近百万块。

  朝廷二十五省,能够超越它的不多,而像是云南、贵州、甘肃、宁夏等,更是远远不如。

  作为新收之省,有这样的佳绩,他可谓是骄傲。

  “丁口事,我不可能强迫。”

  皇帝微微摇头:“迁徙到安西,对于普通人家来说,就是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半路上就能将人磋磨了去。”

  “迁移虽然朝廷获利,但对于百姓来说,可谓是弊大于利。”

  李定国绝望了,他垂头丧气道:

  “末将也认为这样有些过分,不是什么仁政,但安西的情况在这,若不尽快安置汉民前去开垦,恐怕就有些危险了。”

  “也有一些机会。”

  皇帝拍了拍手,让人送来的那一幅巨大的地图。

  很快,关于西域的部分就出现在两人眼前。

  偌大的安西,分为北疆和南疆,而在外围,最北边的这是罗刹人。

  西边,则是哈萨克汗国,布拉哈汗国,以及最南边的莫卧儿帝国。

  皇帝的目光在这三处仔细的琢磨,最先从莫卧儿王朝那里移开。

  根本就不用怀疑,人口上亿的莫卧儿帝国,根本就不是安西能够招惹的,朝廷也没有那么多的钱粮供应远征。

  说实在的,就算是打下来了,也不一定能够占据。

  哈萨克汗国不用说,三大玉兹互相干扰,导致其人心涣散,底盘不一,惹得罗刹人的觊觎。

  而布拉哈汗国,也就是乌兹别克汗国,其疆域还包括今土克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斯坦的部分地区,以及锡尔河北岸、突厥斯坦城及其附近一带。

  此时的布哈拉汗国,属于波斯文化圈,相当于安南之于中国,其就是波斯的属国,后来独立。

  当年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目的就是其国内的撒马尔罕。

  而之所以叫布哈拉汗国,就是因为他们将国都,迁到了布哈拉。

  当然对于中国人来说,最有名的莫过于十八世纪,一个浩罕国从其分裂(中心在费尔干纳)建立了独立的浩罕汗国。

  然后其在俄罗斯人都引诱下,入侵新疆。

  三国中,无论怎么说,布哈拉汗国是最佳的选择。

  “如果,安西用兵,你会选择哪里?”

  面对此等问题,李定国愣了一下,然后果决道:“布哈拉汗国。”

  “其地域最小,国内纷争严重,国力不足,柿子还是找软的捏。”

  “哈哈哈,没错。”皇帝轻笑道:“布哈拉汗国,是目前最适合的用兵之地。”

  说着他右手指着其位置,朗声道:“我有意在此建立藩国,而首选则是布哈拉,李将军,你有信心拿下吗?”

  李定国心中一禀,沉着冷静:“若是动用三万兵马,足以占据布哈拉。”

  “只是在地,牵一发动全身,南边的莫卧儿帝国,北边的哈萨克汗国,罗刹人,皆不会就此罢休。”

  “打下容易,守住难。”

  听得此言,皇帝沉默些许,然后毅然决然地说道:“正是因为如此,建立藩国势在必行。”

  打下来领土,建立行省,在中亚这样的奴隶社会,是断然不可行的。

  因为每一个奴隶主,都拥有着莫大的兵力,朝廷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来镇压。

  建立藩国为缓冲,就颇为合适。

  皇帝见李定国还有些犹豫,故而持续做着工作到最后终于将其说服。

  只要拿下布哈拉,后续的镇压任务就不需要他了。

  作为大明的锦国公,他可以回京休息了。

  这下,算是与他莫大的鼓励。

  西北的定计后,皇帝又将目光转向西南。

  康国与和硕特汗国在青藏高原争战了数载,康国兵力强横,最后在朝廷的干预下,两国罢兵。

  康国由于在战场上占据优势,所以就割占了数个地方,算是大有收获。

  和硕特汗国则舔舐着伤口,口服心不服,不断的在积蓄实力,准备收复其国土。

  两国的战事,一时半会是解决不了的。

  但这正合皇帝心意。

  两国互相磋磨,精疲力尽之时就是朝廷用兵之。

  如今用兵需要十来万,而到时候,只需要两三万,就可一鼓作气灭了两国,将其纳入疆域中。

  相较于用蛮力,这样的处理方法,无疑更为合适。

  ……

  此时,安南正处于第二次南北朝时期。

  北方,以升龙为国都,后黎朝国王为傀儡,掌权的为郑柞,其是郑氏第五代掌权人,掌控安南的北部地区。

  而在北部,莫氏依旧掌控着高平地区苟延残喘,其主为莫元清,也就是当年明世宗时纳土归降,封为安南都统的家族。

  宣光地区,武公悳镇守于此,处于中立态度。

  南边,阮氏占据顺化地区,谓之南朝,如今掌权的为阮福濒。

  本来不大的地方,就有四个政权,可谓是拥挤。

  对于如此境况,处于西贡的秦国小朝廷来说,倒是极其有利的。

  此时,整个秦国地区,进行了一场规模浩大废奴令,要求贵族官员废除奴隶制,放养大量的奴隶为民。

  与其配套的,则是《赐姓令》、《户籍令》、《赐田令》、《赋税令》、《开荒令》等等一系列的政策。

  归根结底,就是把其纳为俩民,缴纳赋税。

  在西贡,占城,乃至于安南地区,普通百姓都没有姓氏,只有贵族才有。

  所以第一件事则是《赐姓令》。

  对此,秦国小朝廷粗暴的以千家姓来为之名。

  所谓的千家姓,就是明初编撰而成的姓氏大全,其开头,就是以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其收入姓氏1968个,是宋朝百家姓的四倍。

  其中比较有新意的,莫过于将少数名族姓氏纳入其中,如耶律等姓氏。

  依次给百姓取姓后,整个西贡、占城二地,户籍、开荒,废奴,忙得一塌糊涂。

  但对于北方的开拓,却从未停止。

  首相刘观道:“莫、郑、阮、武,此四姓中,郑氏实力最强,挟王以令诸侯,占据着最为肥沃的升龙地区,治下百姓超过两百万众。”

  “阮氏治顺化,只有两府之地,民众数十万。”

  “莫氏、武氏各据一州之地,民不过十数万,只能为寇,不足为惧。”

  “如此,我们的大敌,乃是郑氏?”

  秦王朱存槺随口道。

  这时,次相毛复则摇头道:“郑氏远在升龙,距离咱们上千里,目前最要紧的,就是郑氏了。”

  “可用远交近攻之策?”秦王颇有几分雀跃道。

  “殿下。”朱静实在看不下去了,轻声道:“无论是郑氏,还是阮氏,对于大明来说,都是大敌,他们也同样如此认为。”

  “所以,远交近攻,真正能交的,只有北边的莫氏了。”

  这是因为莫氏名义上才是安南的正主,经过朝廷册封过,所以他对大明是持巴结态度的。

  换句话来说,沦落在秦国手里,他能活着,但郑氏或者阮氏手中,却必死无疑。

  朱静继续道:“据外臣打探的消息,阮氏早就打着占城的主意,其所辖不过广治、广南二府,扩充土地和丁口,只能吞噬占城。”

  “所以,磨刀霍霍的阮氏,才是我们的大敌。”

  “其常备兵马,约莫两万之数,象兵数十头,战船碎小,但也有两三百艘……”

  这般叙述出来,秦国上下为一动。

  这实力,看上去也不强嘛!

  此时的秦国,有五千京营大军,还有五千招募归降的土兵,与之相差仿佛。

  对此,朱静则解释道:“若是其动员,短时间内能扩充至十万,声势倒是吓人。”

  “而且的话,郑氏可能也会乘机打劫。”

  ps:抱歉,困的要死,码一会就困,醒来继续码,拖的时间太长了……

  

(https://www.biquya.cc/id109198/788580803.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