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都市言情 > 回到过去从公方经理开始 > 第414章 广而告之

第414章  广而告之
    棒梗不愧是影视剧中的主二代啊,当李建华看到这本邮册以后不由的感慨了一句,不知道几年十几年后棒梗会不会后悔死。
    李建华盘算了一下,这东西放到后世的价值估计比他这些年帮衬贾家的价值都要高了,当然账可不是这么算的,在你困难的时候你更愿意要吃的喝的,而不是这本不能换钱的邮册。
    这种价值的比较只不过是李建华的一种恶趣味罢了,他也是闲的,这边和秦淮茹约着会,那边想着让棒梗当司机,关键人家还得感谢他,还给他送来礼物了,你说奇怪不奇怪。
    确实是好东西,理儿从小也喜欢集邮,李建华也帮她收集了好多,李建华习惯了多吃多占,不知不觉他那也有好几本了,棒梗这本确实不错,有些他都没有,也不知道这家伙是从哪倒腾的。
    集邮似乎也不错,这倒是给李建华又开拓了一条思路,之前就提到过他为了以后的幸福生活一直在提前做人设,他的那点爱好就连二大爷都知道了,伱说单位上的人能不知道嘛!
    不过文人嘛,现在上面又换了人,李建华这点爱好本身就符合上面人的口味,他这又属于工作之余的爱好,自然不会有问题了。
    对了,现在又加了一条,那就是集邮,李建华为了让自己的资金合理化,自然得卖出一些东西,他收藏的那些老物件可都属于精品,其它的一些零零散散的玩意价格可没那种震撼性。
    再说他也确实有些舍不得,别看李建华平时挺大方,但对于这些老物件来说,李建华就跟三大爷一个德行,属于貔貅,只进不出的玩意。
    相对来说这邮票就没啥了,这玩意是有收藏价值,但更多是被一些人给炒起来的,尤其是那个猴子票,等发行的时候多弄一些等价格上来了也挺有震撼力的。
    不过现在李建华最需要解决的就是三观问题,倒不是说他三观不对,是之前给刘光奇调工作的时候就说过,现在对他们这些人考核最严格的就是三观问题,上面可不想再来一个那些年了。
    李建华因为机缘巧合在去年的时候得到了单位大领导的认可,但他终究是从那个时期的既得利益者过来的,要想以后得到重视,必须得摆脱之前的影子。
    这个事李建华和他姑父王志远早就讨论过了,可一直没有太好的办法,不过最近李建华突然想到了一个方法,算是不错的转机吧!
    其实也不是什么太复杂的东西,既然涉及到三观的问题,这个时候就别藏着掖着了,那你得展现出来才能让人知道吧,最好是让大家都认可你,觉得你的三观正,这么一来广而告之的效果不就展现出来了嘛!
    那怎么个广而告之法,说透了真的很简单,不是什么特别的谋划,李建华天天看的报纸不就是最好体现你三观的地方嘛!所以李建华最近就忙碌起来了,但写文章的事可不是你一拍脑袋就能写出来的。
    李建华毕竟是穿越而来的,就算在这个时代生活了不少年但依旧会受到后世思想的影响。
    就说前世考试时常出现的那个问题,当前的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想想这个都多少年了,李建华在老师的教育下一直到现在都是张口就来,但这种话到了现在可不能说。
    再说了李建华做了这么多年的后勤主任,你问他后勤上的事他样样门清,可写这种表达三观的文章,还得是能登的上台面的文章他能写出来才怪。
    可见真正的文人并不是那么好当的,沽名钓誉的在杂七杂八上还能说两句,但到了正经地方你想都不要想。
    好在李建华有金手指,他那个仓库里不是有个怀旧仓库吗,里面可不仅仅是各种怀旧小吃电器啥的,还有一捆捆的旧报纸以及有各种各样的旧杂志旧小说之类的。
    李建华本以为这些东西是仓库里面最没用的,没想到现在竟然成了宝贝,不得不说,知识真的是无价的,书到用时方恨少,没事了还是看看书的好,最起码把这书留下来。
    就这样李建华很无耻的当了一回文抄公,他也不傻,很多思想是有一定时效性和递增性的,李建华可不敢造次,尽量找距离现在这个时段最近的文章,还得是能够吸引眼球代表以后新思想的。
    既然这些东西当时能上报纸,那思想和审核上自然就没啥问题了,李建华认真的选了好几篇稿子,再三审查以后,稍作改动,觉得没啥问题了就悄悄的把稿子寄了出去。
    李建华不要面子的啊,万一因为他这个小蝴蝶的影响没被选用咋闹,别最后没展现出三观来倒是让大家跌破三观了,漏了底可就丢人了。
    李建华为了名声给报纸这种正规途径的自然是用的真名了,除了报纸李建华还做了另一手准备,或者说是带了一点小恶趣味,为了增加自己的名头,还给一些有名的杂志也寄了几篇。
    反正有现成的东西,为了自己的人设无耻点就无耻点吧,不过他寄给杂志的几篇稿子用的是笔名,袋鼠就算了,这个诨号实在是上不了台面,最后他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一代人,主要是他投稿的第一个作品就是朦胧诗的鼻祖。一代人。
    黑夜给了你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听听,这句话在后世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光是念上这么一句就挺来感的。
    “老顾,兄弟实在是对不住了,先借你这诗打个名头。”李建华寄信的时候嘀咕了一句。
    其实李建华并不太喜欢现代诗,尤其是朦胧诗,跟唐诗比起来缺少了那么点韵味,倒不是说朦胧诗不好,只是能脍炙人口的并不多,更多的是被人宣传出去的。
    有些听起来是那么的不知所云,很多还有些颓然的味道,不知道是文学造就了性格还是性格造就了文学,反正这个时期的文人和后世的娱乐圈的艺人一样动不动就想不开了。
    不说这个了,还是那句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反正李建华是捞着了,因为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其实就是文抄公,他那几篇文章很快便上了报纸,这下李建华的文人之名确确实实落地了。
    关键是三观,瞧瞧人家在哪登的,这三观能不正嘛!
    不用李建华宣传,别忘了作家可是有稿费的,李建华的收信地址自然写到了单位,门房信件一收,没一会儿的功夫单位的人就全知道了。
    不过最火的还是李建华在杂志上发表的那几首诗歌和散文,通常年轻人更喜欢这些,受众面自然更广一点。
    李建华可不傻,这些的地址是家里,所以他是一代人的事家里人自然也知道了,几个孩子现在看他的眼神都变了,那叫一个崇拜。
    (本章完)

(https://www.biquya.cc/id108724/56792739.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