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五月,皇上的千秋节就要到了。
好几年,都没办,这一次得办办,要不然会被言官说三道四。
可宁宜臻才找来李德海商量此事,两人刚商量好如何办,燕凤炀却来了。
“不办。”
“皇上……”
燕凤炀朝宁宜臻摆摆手:“朕还不到三十,没必要每个生辰都劳师动动。”
“若要办,也等朕四十之后再办吧。”
“如今国库并不充盈、内务府那边的银子也都各有打算,这点小事就算了。”
皇帝的生日,哪来的小事?
可燕凤炀非不让办,宁宜臻也没有了办法。
等李德海走后,宁宜臻问他:“那就一家人自己过过,皇上想吃什么?”
不办,是指不劳动朝中官员。
可生辰还得过一个。
燕凤炀想了想:“那让御膳房准备,就在重华宫吃,简单点就行。”
“不过朕想吃皇后包的粽子。”
这家伙,食之寝味了。
看在他生辰份上,宁宜臻决定成全他。
“想吃什么味道的?”
“咸的,鲜肉粽。”
好吧,京城不流行吃粽,因为北方没有粽叶子,这里不比那发达的时候。
不过,宁宜臻的空间有粽叶。
“那就按皇上的意思好了,不过到时候有人骂我,你可得担着。”
儿子的生日,母亲的难日。
自己那未曾谋面的生母,是不是还记得有一双儿女遗留人间?
孙珂虽然被他杀了,可真正的凶手,他却杀不得。
想到这个,燕凤炀的心就难受,他根本没有心情来过生日。
只是,他不能说。
皇帝的旨意立即传到了后宫,谢太后知道后,眉头拧了拧:“皇上也太节俭了。”
“皇帝的千秋节,这可是朝廷的大事,怎么能不过呢?”
陈嬷嬷劝说道:“太后,皇帝是个好皇帝,他把每一文钱都用到了实处。”
“听闻去年底他从国银楼借了两千万两银子送去边关,把欠边关将士的军饷发了一半呢。”
这事,谢太后知道。
也就是因为知道,所以对于梁王的想法,她是坚决不支持。
边关上百万大军,那些年一直欠着军晌。
这个儿子登基后,与孙珂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将士们的军晌还掉。
可那两年又与西璃大战,国库越加空虚,将士的军晌又欠下了不少。
三年的军晌,有一大半没付。
百万大军,一人一年平均下来十几两银子,看似不多,可加起来就不得了了。
更别说武器、军粮、军服、军马、炭火之类的东西了。
这些银子加起来,是天价。
皇帝是个好皇帝,就是不太听话……
想到这个,谢太后拧了拧眉:“沉香,上君山的人,什么时候到?”
上君山,大良四大名山之一,上君山的君家,太上皇的外祖家。
只是君家乃清流之家,不入朝、不为官,只做学问。
君家的儿女,皆三岁入学,终身学习。
传闻,君家有女名动天下。
“太后,君家人这几天应该到了,只是您觉得,真有用吗?”
自家侄女没有一个成气候,谢太后想要一个谢家女子生的后代,已是很难了。
可她,就是看不得皇后独霸后宫。
皇帝说什么不喜欢女人,她就是不信。
谢太后认为燕凤炀之所以会这么说,那是因为这后宫的女子,没有一个比得过皇后。
若有一个女子,各方面都可以与皇后比美,她倒要看看这皇帝会不会动心。
如今她别的目的没有,就是想恶心宁宜臻。
一般的女子找来也没用,所以谢太后就把心思动到了君家的头上……
宁宜臻正忙着包粽子时,这消息传来了。
“君家?她竟然打上了君家的主意?”
秋月点头:“小明子送来的消息,应该不会错,他说这几天君家就要入京了。”
“主子,您听说没?君家女子,名动天下。”
呵呵。
这老太婆,真是不到黄河心不死呀,又来这一招!
她真是没招了吧?
“听说了,而且我还认得两个呢。”
“啊?”
秋月还真惊讶了:“主子,您认得她们?”
宁宜臻笑笑:“认得,君家长房嫡长孙女君清汐,曾经师从过清远大师。”
“可以说,我们还是师姐妹。”
孙珂与清远大师是忘年交,清远大师非常惜才,而孙珂少年天才。
宁宜臻两岁入孙家的时候,清远大师就说她命中有劫,而且是情劫。
若不修会损命。
虽然修了情劫难解,但至少不会损命。
所以,宁宜臻自五岁起就跟着清远大师修行,直到十五岁才回京城。
哪知,这情劫就是躲不过,看到燕凤炀第一眼,就是万年。
清远大师是个能人,她跟着他整整十年,这十年间,她学到的东西真的很多。
可惜上辈子她为情所困,把所学全部丢弃了。
秋月闻听还是有点担心:“主子,这次来的不知道会是谁,您担心吗?”
“不担心,皇上不是那种重色之人,他的心中只有天下、只有百姓。”
好像是如此。
自家主子这天仙之颜,天下还有哪个女子比得上。
可这大半年的,两人睡一床,却……
这一会,秋月有点怀疑皇上的能力了:皇上会不会是……必须吃药,才能振雄风?
不过,她可不敢说。
粽子做了不少,孙家与宁家各送去了一筐。
次日,惠国公夫人带着女儿、宁二夫人带着宁青茹入宫还礼……
“干什么,还要还礼啊?又不是什么贵精的东西。”
宁二夫人却笑道:“皇后娘娘,您这东西可是好味道,民妇长这么大,才头一回知道糯米可以这么吃。”
自己二伯娘生于北方,而且这世间并没有粽子这东西,她自然没吃过。
“二伯娘喜欢,下回让人从南方弄些粽叶子回来,让人教你们做。”
“那就多谢了。皇后娘娘,此次进宫,民妇还有事相求。”
宁宜臻抬眼:“说吧。”
宁二夫人脸红红:“青茹已十六,承娘娘看得起教导她,如今也算是知些礼节了。”
“近日有人上门提亲,民妇想听听娘娘的意见。”
宁青茹还不错,至少比宁静茹要好不少。
“你说说哪几家。”
(https://www.biquya.cc/id108495/56199049.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