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此人为勋贵。”杨玉故意摇头,接着问道:“可还有他人?”
刘启这次犹豫了很久,有些不情愿道:“先帝曾提过张释之,称其守法不阿(阿谀)意。”
又吞吞吐吐道:“还有卫琯,先帝认为其长者,嘱咐朕厚待之。”
说完刘启便脸带沉色,看得出来有些郁闷,毕竟这些都是他憎恶之人。若不是中方先生问,他万不想提及。
“可还有?”杨玉再问。
刘启摇头,不记得文帝还曾格外关注过其他人。
“回陛下,还有一人,名李广,文帝曾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周仁回禀道。
“哦?”听闻有万户侯之材,刘启眼前一亮,忙问:“其乃何人?现在何处?”
“回陛下,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其精通骑射,斩杀匈奴甚众,被文帝升为中郎,如今任陇西都尉。”
“陇西?”刘启不禁皱眉,有些远了,就算即刻启程赶到长安也要些时日。
杨玉面上不显露一分,心里都快笑开花了,这些都是他心里所想之人。如此一来,省的他多费口舌了。
杨玉“感叹”道:“张释之,卫琯,臣知此二人,素有贤名,皆忠贞之士也。唯独不知其尚在人世否?”
“在”刘启捏着鼻子道,都是他亲手赶出长安的,他如何会不知道。两人都是两千石的秩位,要是卒了,地方是要上报朝廷的。
“此二人现居何处?”杨玉明知故问。
“......”刘启闷声不回答。
晁错看了下他,代为答道:“张释之现任淮南王相,卫琯为河间王太傅。”
杨玉表情严肃,沉声道:“张释之,卫琯,李广,请陛下速招此三人。”
“......”刘启不吭声。
杨玉对此心知肚明,知道对方为何如此。
张释之,卫琯,一个弹劾过刘启,一个刘启请喝酒不去,然后全都得罪了他,被他记在了小本本上。
后来刘启一继位,立马全都给踢出长安了。
这都已经是刘启当太子时候的事了,过了这么多年,没想到他还记在心里。杨玉无语,这皇帝实在小心眼。
“可”好半天后,刘启才吐出一字,堪称惜字如金。
杨玉松口气,虽然小心眼,但还是知道轻重的。
“只是召回此二人,该如何安排?”刘启问道,显然杨玉的回答若不能让他信服,此事多半泡汤。
杨玉沉吟片刻,缓缓道:“张释之任廷尉,卫琯为中尉。”
以一白身一言决两位九卿之职,若有外人知道此事,必惊骇欲绝。单凭此一点,杨玉这个庶民就可让权贵生畏。
但很显然刘启三人都忽视了这一点,或者说杨玉的才能已然盖过一切,于此相比,庶民如何,白身又如何?
才倾帝王,力折公卿者,杨玉是也。
刘启皱眉,晁错目光投来,周仁表情微动。
三人没说话,都等着杨玉解释,为何要如此安排。
杨玉知道自己要找个说服刘启的理由,毕竟其极度反感张释之卫琯两人,尤其是张释之。
话说汉家皇帝好像都有点记仇的小毛病,汉高祖刘邦恨雍齿恨的牙根直痒痒,更因为自己微末时大嫂不待见他,迟迟不封赏大嫂一家,后来不得不封,就封了侄子一个刮羮侯。
刮羮侯刮羮侯,即刮锅底的侯。
让人啼笑皆非,也真是难为刘邦了,能想出这么一个名字。
汉文帝够宽容大度了吧,也有受不了的人。
《史记.袁盎列传》: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翻译过来就是,袁盎也因为多次直言劝谏,不能长久地留在朝廷,被调任陇西都尉。即李广的上一任。看来再是宽容大度的明君也不喜欢有人整天在耳边直言劝谏。
毕竟,烦呀。
杨玉想了想,如此说道:“一,张释之本上任廷尉,重归原职,合理;二,张释之名望甚重,任廷尉使人心服,合情。三,古者欲先为政,必先变法。李悝,商鞅,屈原莫不以变法始,因循守旧者无以成事。然,自古变法多遇变故,阻挠者不乏其人。
然张释之守法不阿意,威名远扬,少有人不知。其任廷尉,无理者先屈,阴谋者自怯,不会有人疑其不正,可事半功倍。”
简单来说就是,想施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达成政治目标,就必须要先修改律法,让律法配合自己的举措,以到达为自己服务的目的。
所以后世普京想连任,才先修宪法。
杨玉看向晁错,此君刚当上内史时,也是先连续变更律令三十章,其为法家之人,最是明白不过这个道理。
杨玉要更改法律,就避不开大汉最高执法部门的廷尉。汉代的廷尉相当于后世的公安,司法,监察部,集球员与裁判于人身。
位高权重,不可不受控制。
而更改律法,要想影响与反弹最小,最好找个有巨大名望的人来坐镇。借其名望压制住反对声音,来为自己今后推行的一系列政令背锅,呃,不是,是背书。
历史上商鞅变法,一开始也是反对者众多,但割了太子老师的鼻子后,一下反对声没了。这是用强硬手段震慑,不适合当下。
眼下与勋贵集团的关系缓和还缓和不过来呢,不应再有刺激勋贵们的强硬之举。
张释之呢,其以前任廷尉时,那可是数次直言反驳顶撞文帝的人,且还每每让文帝理屈词穷,最终不得不收回乱命。如高祖刘邦的高庙里供奉的东西被人偷了,这可气坏了文帝,下令诛盗贼三族,都被张释之给强硬驳了回去。
刘启为太子时带着梁王弟弟闯司马门,没有下车,张释之直接拦住不让进宫,弹劾太子“不敬”之罪。
文帝不得不免冠道歉:“怪我教导儿子无方。”还是薄太后派使臣带着她的赦免太子与梁王罪过的诏书前来,太子、梁王才能够进入宫中。
这脸都被踩进泥地里去了,也难怪刘启至今都恨得牙根直痒痒。
可以说,一些律令只要张释之那里通过了,那么天下质疑的人自然就少了,这就是权威的力量。
“最后,张释之能得孝文皇帝信任,臣亦信此人。”杨玉如此信誓旦旦说道。
这话说的,就因为文帝信任他,所以我也信他。
表现的十足像文帝的脑残粉,这让刘启既高兴又郁闷,心里复杂极了。
高兴的是有人如此崇敬他父亲,事事都奉他父亲的话语事迹为圭臬,他这个当儿子的当然高兴。郁闷的是,张释之让他十分不喜,刚一脚踹到天边去,马上又要给召回来重新担任九卿。
想到以后免不了要经常见到对方,他怎能不郁闷。
那么杨玉心中所想,真的是他嘴上所说的这样吗?
是也不是。
还有一个原因就不足为外人道了。
张释之是景帝不喜欢的人,而以张释之的为人与生平经历,他敢屡屡直谏文帝,驳回文帝的旨意,连刘启都敢弹劾。
正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那么他回到廷尉位置上后就敢继续抵抗刘启。
一些哪怕皇帝不喜欢,但又不得不施行的事情,只要立场公正,为天下人谋利,那么张释之是一个很好的冲锋陷阵的角色。
有这样一个人存在,制衡皇帝很有必要。
杨玉可不会忘了自己的最终目的是反帝反封建,为达成目的,在他眼里人人皆可利用。
最重要的是,张释之不是勋贵子弟出身,是从微末小吏一步步做起来的,曾经十年不得升迁,与勋贵集团天生不是一派。
他任廷尉能上制衡皇帝,下监督勋贵。
唯一需要担心的是,此人理念与文帝简直一模一样,甚至比文帝还顽固,是黄老的坚定维护者与执行者,严格遵行无为政策,用人极度倾向宽厚之人。
最不喜人多生是非。
杨玉这么能折腾多半会为对方不喜。
他若回到长安,抵抗不抵抗景帝先不说,多半先敌视杨玉。
所以关于此人,还要具体谋划一番。
(https://www.biquya.cc/id107424/283601.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