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起各军开展的轰轰烈烈的大练兵,唐清安更加看重各地官府的屯田事宜。
各军的主将虽然大多不在,可是基层的组织俱全。
节度府一声令下,有军司衙门的调度,各军都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没有半丝的困顿。
一边视察各军,同时也视察各地。
军中的事情,由谢友成领着军司官员提前安置,他只需要去露个头,见一见,夸一夸。
军中不可计数的队长,哨官们,纷纷激动不已,军士们更是士气高昂。
对军中的事,唐清安极为的放心。
军事简单。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像民生那般复杂。
反而是各地官府的官员,纷纷叫苦求援。
口号喊的容易,方针虽然定下,事情却要一件一件的来做,做起来又难又苦。
军事谢友成帮忙打理,民政事则由冯胜之,顾应时帮忙打理。
复州的新主官戴国伟。
领着官员们迎接了将军一行人。
众人巡视了地方。
不可计数的人被组织了起来,挖渠道,添平地,砍伐老林,焚烧荒地……
民夫挑着扁担,一箩筐一箩筐的把土石挑运出去。
一眼看不见头的沟渠中。
密密麻麻的民夫们,合力用石墩碾压实土地。
各处的工棚。
除了按时提供米饭之外,还提供茶水。
场地中组织的官吏们。
按照牌子,放一队队民夫轮休歇口气,或补充水分,或解决三急,或躺在地上闭目养神。
看上去很轻易,而能保证井然有序,需要很高水平的组织力。
金江镇的军队在提高,官吏的水平同样在提高。
金江镇建立前后。
收拢辽民,组织辽民一直都是主要的工作,锻炼了一批经验丰富的能官干吏。
这些人的功劳,比起军功来并不小。
“投奔的辽民中,有粮之人如今大半都愿意借粮食,总体上都愿意抵扣服役年限,以获得分田的资格。”
见将军高兴,冯胜之当即说道。
唐清安心里叹了口气。
知道冯胜之接下来要说不高兴的事了。
“可是缺口极大,原来各地田亩,加上渔获,勉强保证了原一百七十万辽民不饿死人。
去年的收获不提,只能用到原百姓口中,而如今虽然有了新辽民的借粮之举,仍然有八十万辽民无粮可食。
将军前番从朝廷和朝鲜逼要的粮食,剩余了四十万石,加上朝鲜将要送达的三十万石,合计七十万石。
加上金陵每月来旅顺的贸易粮食,也只够四十万人之用,还有四十余万的缺口。
如果没有新的支援,是无法坚持到九月的秋收的,如果不能有新的补给,六七八月份就会饿死人。”
冯胜之沉重的说道。
唐清安把冯胜之的话听在耳里,情不自禁的摇了摇头。
五月份。
开通海贸。
可是一艘船用粮食来压舱,能运来多少粮食?了不得一艘船百余石罢了。
根据海外商人所言。
他们的海船载重多在千石至两千余石之间,外国人的海船载重要大于他们,可是船少。
就算来一百艘,用来压舱的粮食,也只会有万余石罢了,就算翻一倍乃至三万石,也只能够这无粮之人七八日之用。
而且刚开始互市,怎么可能有一百艘海船。
海贸的粮食,唐清安就没有计划用来养活辽民,对比辽民的体量,那是杯水车薪。
海贸的粮食,最大的用途,不过是补充军粮罢了。
农耕民族。
想要养活庞大的人口,只能指望田亩,想要以通商来解决问题,起码这个时代是不可能的。
说来说去。
每一次辽民人口的扩增,都会导致沦为青黄不接的境地,这才是最大的麻烦。
总的原因,就是金江镇年年收拢辽民,导致年年没有积蓄。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官员答应今年开始每年增加百万田亩,不管能不能达成,至少在向这个目标奋斗。
唐清安则答应过解决粮食的缺口,用来度过这一两年的难关。
只要熬过这一两年,则金江镇的形势将彻底变化。
在场都不是外人。
“朝鲜虽然答应今年还会提供三十万石粮食,但是告知要等秋收以后。
金江镇的辽民等不了,我也等不了,因此会督促朝鲜国主,分批次在秋收之前供给金江镇。
这三十万石粮食,可以解决十七万辽民之用。
然后,我会向朝廷写奏疏,祈求供应金江镇部分粮食,至于其中的难处,我会让陈德言,贾府帮忙去帮手。
同样也以三十万石为目标,又是十七万辽民,合计就是三十四万。
剩余六万人,大家就省吃俭用,从军粮中也调拨部分,同心协力度过今年的难关。”
唐清安缓缓的说道。
虽然他说的轻易,其实压力极大。
不管是朝鲜方面,还是国内方面,都不是好解决的。
这也是他为何要派刘兴祚入朝鲜的原因。
因为他不知道旁的人,有没有本事能应付的了朝鲜局势,而刘兴祚有历史的成功,到底让自己有些信心。
朝鲜国主李倧,亲笔信告知了朝鲜的难处,这是数年来第一次。
以两人的默契。
唐清安知道这三十万石的粮食,对于朝鲜国主李倧,真的已经无力支付。
那么威逼朝鲜拿出这三十万石粮食的后果呢?
饿死朝鲜国民,救活辽东辽民。
这是唐清安的选择。
十分的残酷。
二选一。
唐清安选择了后者。
冯胜之,顾应时两人负责金江镇全局,当然知道朝鲜之事,听到将军的计划,也不禁皱起了眉头。
“只怕朝鲜方面不好应对。”
顾应时原来负责镇江,和朝鲜打过交道,因此感到不安。
朝鲜终归是一只下蛋的老母鸡。
真要是搞成了鸡飞蛋打,那才是得不偿失。
而且金江镇虽然有十万大军,却如何抽得出军力去朝鲜平乱,大军开拔的粮食都无法保证。
唐清安明白顾应时的担忧。
他心里也有些顾虑。
朝鲜国弱,军队差。
可也是一个数百年之国家,打朝鲜容易,征朝鲜难,至少要积蓄数年的物资。
后金全占辽东,也只能威逼朝鲜,哪怕明知朝鲜和大明眉来眼去,也选择了无视,因为没有精力去征服朝鲜。
历史上的倭寇入侵朝鲜,也是因为军资不足,在朝鲜散了大军去地方劫掠,导致了不少的损失。
一国都是如此。
唐清安有蛮族大敌在侧,又身为大周的将领,真要是惹得朝鲜翻脸,他还真不好应对。
论军力他能碾压朝鲜,可是战争的事情,不是这么简单。
还要考虑外部的因素。
如果只论军力,日本早就占领朝鲜了。
他要是敢入侵朝鲜,蛮族不会放过他,大周朝廷更不会放过他。
要是能多出一年的时间就好了。
唐清安感叹道。
可是他又想到,如果不能光复复州和盖州,就无法增加大量的田亩,而选择光复了复州和盖州,则必然就会涌入不可计量的辽民。
“我会告知朝鲜国主,今年答应我的要求,则免除明年一半的岁额,以此他和交换。
也算是一个不错的理由,可以向朝鲜国内交代。”
听到将军的话,顾应时并没有放松。
事情如何这般轻易。
众人无言。
唐清安见状,笑了笑,鼓励众人不要灰心。
其实他如今,还真有些理解历史中的毛文龙了。
为什么有后金虎视眈眈,仍然放纵东江镇军民在朝鲜作乱,引起了两者的不和。
粮食的问题就在这里,凭空变不出来,只能选择下策。
要么放纵辽民在朝鲜求食,要么管控辽民在海岛饿死。
“这些事情我来操心,当初我就做了承诺,你们只管把民生的事情处理好,今年必须新增足够的田亩。
去年趁着战事,我用了各种手段,从朝鲜和国内积蓄了五十万石粮食。
明年可就没了这五十万石多的,所以明年能不能保证三百余万辽民不饿死人,就是你们的责任了。”
见状,冯胜之,顾应时等官员,同样再次向将军承诺,今年播种前超额完成任务。
得到文官们的承诺,唐清安这才心情愉悦了些。
永宁监城。
营总陈宏,开始召各小营合计四千兵,得到将军即将抵达永宁监城的传报。
各营军兵在校场列队,等候将军的检阅。
众人都知道将军的脾性,会第一时间视察军队之后,才会做其他的事情。
当唐清安的队伍抵达永宁监城时。
陈宏领着各武官,早已出城数里相迎等候。
因为诸多中高级武将去了锦州,在场的除了陈宏之外,把总都才两人,更多的是哨官。
这也是唐清安突然组织军队大练兵的目的。
当军队的头头脑不在时,军队还有没有组织力,能不能形成战斗力。
节度府一声令下,由军司调度各军。
能不能迅速行动起来。
目前来看还是有的。
当唐清安骑着高大的白马入营时。
无数的视线纷纷落到唐清安身上。
这些视线里饱含了众多的感情。
唐清安同样。
他非常信任他的士兵们。
甩开亲卫的簇拥和保护,独自骑着马缓缓的在各营阵前走过。
让所有人清楚的看见他。
“将军威武!”
“将军威武!”
......
各营士兵,在什长,伍长,乃至哨官的带领下,竭尽全力的嘶吼,没有多少人偷懒。
“金江军威武!”
唐清安意气风发,大喊道。
仿佛有一丢丢的停顿。
立马。
“将军威武!”
引来了更加热烈的呐喊声。
冯胜之,顾应时等文官,在校场的高台上,看着将军和军士们的互动,谁都心里感慨万分。
将军的威信。
何人能及。
哪怕诸将不在。
只要将军一声令下,军队仍然如臂指使。
队伍中很多年轻的伍长,什长,乃至队长。
一看就知道是军校生出身。
这些个后生。
呐喊的满头是汗。
马大芳,高长芳这两名把兄弟。
原来退伍老兵马林,去当了渔夫,他的后代,原来退伍老兵高珍,去当了军匠,他的后代。
和他们一样的人众多。
这些年轻的小将们,眼神里透出了狂热。
哪怕嗓子里开始嘶哑刺痛,这些后生们也不愿意落于人。
------题外话------
晚上太热了,电脑屋里没空调,热的要中暑,头昏眼花,还有一章更新今日白日发,本来白天有摸鱼的时间,状态也不错,可惜临时被老板喊去谈话,耽误了一两个钟。
.......
吐槽一句,谈话就谈话,不到办公室非要到日头下,真是无法形容。
......
再厚着脸皮求求订阅,作者已经连续两个月日九,其中还有几天爆更,看在作者这么勤勉的份上,请书友们多多支持一下,给个鼓励。
谢谢大家,祝各位书友心想事成,和和美美,永远健康如意。
(https://www.biquya.cc/id107179/41553133.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