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收个皇帝做小弟 > 第五十三章 冲突

史弥远上奏,请为沂王立嗣。

    这是不必“谲谏”的——沂王嗣子的位子既空了出来,找人补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这一回,皇帝就不打哈哈了,非但立即准奏,还将此事全权委托给史弥远,并叮嘱,“不着急,仔细挑”。

    着急是着急的,但仔细挑更是要仔细挑的。

    诚如史嵩之所言,绝不能一不小心,再挑一个贵和郎君出来,如是,史氏上下,人人买一块豆腐,撞死了算逑。

    但不挑一个贵和郎君出来,只不过是一个最低要求。

    史氏的终极目的,是长保富贵。

    史弥远专擅朝政十数年,不晓得得罪了多少人,又被多少人目为权奸?就连祁国公这种本与史氏无任何恩怨的,都对史弥远咬牙切齿,所以,欲长保富贵,必长保权势——舍此无他途;而欲长保权势,新君——新任沂王嗣子取祁国公而代之,继承大宝,之后,必如今上一般,继续乃至长期信用史弥远。

    于是,就带出了第一个必要条件——

    新任沂王嗣子的性格,必仿佛今上,温和、良善,兼以二三分懦弱。

    一句话:听话。

    可是,这个必要条件,同另一个必要条件,几乎必然形成冲突。

    另一个必要条件,啥?

    且听狮子从容道来。

    史弥远、史嵩之叔侄密室筹议,得出结论:以沂王嗣子取祁国公而代之,只能矫诏,其时机点,只有两个:

    一,今上病危不起、昏迷不醒、弥留之际;二,今上刚刚崩逝。

    有遗诏,篡改遗诏;没有遗诏,直接矫诏。

    反复推演,最后决定,取后一个时间点。

    前一个时间点,有两个问题:

    其一,今上还没咽气,“遗诏”公布,储君并不能立即即位,留给反对者相当的时间、空间。

    反对者绝不在少数,尤其是那班治理学的,以卫道自居,以死进谏都是有可能的,这一层,没有任何侥幸的余地。

    其二,万一今上回光返照,神智又清醒了呢?

    矫诏必须皇后配合,而皇后是不乐意更换皇子的,不过,这是另一个问题,解决之道,自然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若情、理皆不奏效,那就只好来硬的了——白刃加颈。

    当然了,俺们不能杀皇后,可是,可以杀皇后的哥哥和侄子呀?

    皇后,您看着办?

    “遗诏”一经宣布,虽然更换的不是太子,但对朝野上下的心理冲击,同样巨大——相当于更换储君,亦即相当于更换下一任皇帝。

    但只要动作够快、够突然,反对者还来不及反应,新君便已经即位,则最激烈的反对者,也不能在台面上反对了——不然,就成了谋逆啦!

    可是,台面上一回事,台面下另一回事,人心不服,政局不稳,那是必然的。

    就算有人发动政变,推翻史弥远,废黜新君,迎立被赶下皇子宝座的那位前沂王嗣子为帝,“拨乱反正”,也不稀奇。

    再说一遍:史弥远只是权相,不是董卓,他的固位,必取得各方各面的支持,其中,反对者反对归反对,但至少不会采取极端的对抗手段。

    如何“服人心、稳政局”呢?

    通常的路数是诱之以利,但在史弥远这里,能够给出去的政治权力已经给出去了,再给,就是引狼入室了。

    史弥远最重要之仰赖,是新君的表现。

    新君必给人以“明君”的印象,叫大部分的反对者认为,他是比祁国公赵竑更加合适的皇帝人选。

    如是,反对者可能还会继续反对史弥远,但至少,不会反对新君本人,也即是说,不会采取政变一类的极端行动。

    “明君”——即前头说的“另一个必要条件”了。

    可是,“明君”,尤其是理学家心目中的明君——

    欸,找到这样的人选,可真心不容易啊!

    这也罢了,关键是,既是“明君”,自然有自己的想法,乃至乾纲独断,又怎会一切乖乖听史丞相摆布呢?

    这就是两个必要条件冲突之所在了。

    这两个必要条件都属于软件范畴,还有硬件:

    年纪必同祁国公相仿,也即十五六、十六七岁;同时,身体健康——最好强壮,相貌端正——最好英俊。

    那种找个襁褓中小孩子养起来的把戏,是行不通的——谁晓得啥时候就夭折了?谁要这样子的“嗣子”?

    *

    史嵩之终于接受了“赐进士出身”的恩赏。

    既“中”了进士,便该正经出仕了,而对史嵩之的任命,几乎跌破了所有人的眼镜——光化军司户参军。

    光化军,属京西南路,在襄阳府以北,正正经经的国境线,宋、金对峙的最前线。

    司户参军,州、军僚佐之一,掌户籍、赋税、仓库交纳等事。

    也即是说,史二公子出仕的第一站,非但是个最危险的所在,干的,还是个最繁剧、最琐碎的活儿。

    我去。

    之前,几乎所有人都以为,史嵩之既是他那位权势滔天的堂叔最欣赏的子侄,这出仕的第一个差遣,自然是个中枢清要的活计,孰料?

    而既有这位权势滔天的堂叔在,就没人能给他穿小鞋,也即是说,这是史嵩之自己的选择。

    真正想不到!

    “真正想不到!”吴浩微微摇着头,用感叹的语气说道。

    史嵩之狡黠的一笑,“长风,你说,我为什么挑这么个差遣来做?”

    吴浩的表情,表示俺在认真思索。

    过了好一会儿,用决然的语气说道,“此兄长志在天下也!”

    史嵩之目光,微微一跳,“何以见得?”

    “小弟浅见,宋金对峙,两淮为东路,襄樊为中路,川蜀为西路,三路之中,襄樊为核心,位置最为紧要,襄樊在,大宋在;襄樊不在,大宋不在矣!”

    略一顿,“兄长不避刀矢,不惮繁剧,深入宋金交兵之最前线,了解、掌握第一手情资,为日后经营襄樊,打下坚实根基,此非志在天下,又是什么?”

    史嵩之瞪着吴浩,半响,重重一拍桌子,“好你个吴长风!”略一顿,“知我者,长风也!来,且浮一大白!”

    两人举杯,一饮而尽。

    史嵩之将杯子一顿,冷笑着说道,“还有一点——我这个‘赐进士出身’,不晓得多少人侧目而视?暗地里嚷嚷:不算正途出身!囚攘的,既如此,老爷就奔前线去了!那些个‘正途出身’的,敢不敢也如老爷一般,水里、泥里、血里、火里打滚去?”

    吴浩点头,“是!彼等宁不自愧?再没有人说闲话了!”

    史嵩之摇摇头,“有没有人说闲话,我其实并不真在乎,我在乎的是——临安这边的情势!欸,就走,也走的不放心啊!”

    *

(https://www.biquya.cc/id100410/383823.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